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私塾”收获的将是什么?

(2008-05-12 08:17:41)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文时评
 

“现代私塾”收获的将是什么? 

http://news.sina.com.cn/c/edu/2006-09-18/104910046357s.shtml

 

918《南方都市报》载,深圳首家童学馆在深圳福田区景田社区一民宅内正式开课教书的女“先生”赤脚穿着无领、巨袖、对襟的长袍,几十名三五岁的孩子穿着汉服、戴着冠帽坐在蒲团上,摇头晃脑朗诵着《新三字经》。上课前,孩子们要先向悬挂的孔子像行叩拜大礼。有的孩子很是好动,束腰的汉服让他们很不适应,不时在蒲团上挪动,还把高高的帽子取下来把玩,有的孩子看着旁边小朋友的服装忍不住笑起来。不少孩子说,穿上古装让他们感觉像在拍电影。

当下,此类“现代私塾”陆续地在全国全大城市中出现,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举办者往往都是打着复兴传统文化的招牌,一些高校也以“国学复兴”的名义纷纷开办“国学班”,与基础教育阶段的“现代私塾”遥相呼应。在“国学”这个舞台上,真是你方唱罢他登场,好不热闹也么哥!

撇开举办方的经济动机,从更深的层面来说,一切社会现象的出现都有相应的社会心理的支持,否则甚至连一天也不能存在下去。那么,目前这拨“国学热”折射了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心理呢?根据心理学原理,人们往往缺少什么就追求什么。所以,“国学热”折射的正是国学精神在当前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缺席与大众对于传统文化衰落的焦虑感和危机感;此外,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宗法制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旧的价值观被破坏了,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上帝死了”,旧的精神家园不复存在了,前方的路该怎样走呢?这使得大众处于一种“精神混沌”期,从而产生迷茫、焦虑、失落的感觉,而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的都市人,这种感觉尤甚。

人们在遇到危难的时候往往就会不自觉地呼叫父母的名字,从而获得某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在遇到文化和心理的危机时,向自己的祖先求助也是很自然的,因为这是缓解心理危机的最短的“文化路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私塾”及“国学热”的兴起是现代中国人对精神家园的寻求和精神家园失落的“文化应答”,而当代中国“应试教育”的失败则对这股“回归传统”的“寻根”思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可否认,那些将自己的孩子送进“现代私塾”的家长们确实是怀着美好的动机,甚至包括那些“现代私塾”的举办者们可能也真的相信那种教育方式对孩子们更好。但是,却又不能不说,这些孩子们做了成人们的精神危机或趋利动机的牺牲品。“现代私塾”能担负起复兴传统文化的大任吗?

答曰:不可能。传统文化产生的语境,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制社会己消失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社会将我们所有的人都倒进了一个不断崩溃与更新、斗争与冲突、模棱两可与痛苦的大漩涡。这种新的语境使以穿着汉服、戴着冠帽读经和向悬挂的孔子像行叩拜大礼来复兴国学传统的努力变成了“唐吉·诃德式”的现代闹剧——就像不少孩子说的,这些孩子和《皇帝的新装》里说皇帝什么都没穿的小孩一样,最能发现且敢于说出事情的真相:“穿上古装让他们感觉像在拍电影”。正是这种“拍电影”的感觉和孩子们的游戏态度消解了成人们“严肃的动机”,掏空了“现代私塾”的精神内核从而使其“空心化”——复兴传统文化的目标于是成了“水中月,镜中花”一样的现代幻影。

抛开以上的一切不谈,“现代私塾”的教育内容适合现代儿童的心理吗?回答是否定的。这些孩子们只是在学习和模仿自己并不能理解的东西,这些成人世界强加于他们的东西。在回答什么样的文艺才是真正的儿童文艺时,周作人先生曾发表过以下的言论,即以儿童为本位的文艺。这种文艺有如下三种作用:①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②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③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就其形式而言,往往单纯、明了、匀称;就其思想而言,则真实、普遍。换句话说,是以儿童的趣味为中心,而又调和了“教育”与“艺术”二者,让儿童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与道德的或知识的教育。《三字经》之类的国学是否符合这些标准是显而易见的。

西谚云: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我们的“现代私塾”收获的将是什么?

(此文发表于《教育参考》2007年第2期:http://edu.shbbs.cn/dispbbs.asp?boardid=31&id=109&page=11

2006109《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cn/news/2006/1009/2103.asp

2006925《蛇口消息报》:http://www.shekounews.com/NewsDet.aspx?NewsID=71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