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元代杰出画家黄公望的山水名作,它不但价值连城,而且具有离奇曲折的身世,这件国宝的名字叫《富春山居图》。
清朝初期,江南小城宜兴,住着一位名叫吴洪裕的官宦人家。一天,吴府上下一片慌乱,原来老爷吴洪裕病危了,寝室里烛光摇曳,家人围在床前,焦急地等待着老人的遗嘱。吴洪裕气如游丝,眼睛死死盯着枕头边的宝匣,家人明白了,老爷临死前还念念不忘那幅心爱的山水画。有人取出画,展开在他面前,吴洪裕的眼角滚落出两行浑浊的泪,半晌,才吃力地喷出一个字“烧”。要被烧掉的画就是今天节目的主人公,国家一级文物:富春山居图。对于这幅宝画,吴洪裕喜爱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自从父亲那里得到了这件宝贝,他就爱不释手,整天翻来覆去地欣赏、临摹,恨不难走到哪里都能把它带在身边。由于太喜爱它了,吴洪裕还专门修建了“富春居”小屋,专门用于安放《富春山居图》,足见他对宝画的喜爱程度。
有人会问,既然吴洪裕那么喜爱这幅画,为什么又要烧毁它呢?
主持人:对于吴洪裕为什么要烧画,人们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吴洪裕在弥留之际悟出了一个道理:宝画藏在家里,是祸不是福,要是画被贼人惦记上了,那家还有安宁的日子吗?再说,把宝画传给谁呢?与其一家人为争夺宝画弄得鸡犬不宁四分五裂,倒不如早点把它烧了,了却后患。更多的人则认为,吴洪裕太喜欢这幅画了,他烧画是想把画带到阴曹地府里去让它永远陪着自己。
《富春山居图》究竟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呢?竟然让吴洪裕要迷恋到要焚画殉葬的地步呢?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元代山水画大师黄公望晚年的绘画力作。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自幼聪明伶俐,十二岁参加神童考试。他工书法通韵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扎实的文化功底,坎坷的人生经历,皈依全真教后对人生真谛的感悟,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被后人称为山水画第一神品的长卷《富春山居图》。http://s13/middle/55576779n9d584d1b054c&690
《富春山居图》采用传统的三远并用构图法,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富春山初秋时节的迷人景色,峰峦陂陀沉实,秋水长天辽阔,林木恬然,沙渚悠远。如诗的画面和娴熟的笔法,将富春山美丽的风光,勾勒得令人心醉神迷。真可以说是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难怪历代画家都把能够目睹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当作人生的一大幸事呢。
对子女来说,吴洪裕焚画殉葬的遗嘱就如同圣旨,尽管他们怀疑吴兴裕是不是因为神志不清醒,才做出这样荒唐的决定,心里一百个不乐意,却没人敢站出来反对。这幅在吴府里已经传承了三代人,被吴家老少视为传家宝的《富春山居图》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丢入火中,火苗一闪,画被点燃了。就在国画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猛地窜出一个人,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救出了《富春山居图》。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吴子文。画虽然被救了下来,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装裱成两幅画了。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被后人称为《无用师卷》。为什么叫《无用师卷》呢?因为当年无用和尚曾与黄公望同游富春江,此画曾一度被他所拥有。
说到第二幅《富春山居图》,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自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问世起,它就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对象。不知传了多少人,到了明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著名画家沈周手里。自从得到这件宝贝,沈周就爱不释手,把它挂在墙上反反复复的欣赏,看着看着,就看出了点问题。也许您会问,难道画是假的不成?不,画是黄公望的真迹,但画上却没有名人题跋。题跋,就是在画面上题字,于是,沈周还想请别人为画题跋。一时的非分想法让沈周冲昏了头,他根本没有想到,像这样的珍宝,藏都要藏在最隐蔽的地方,怎么能大张旗鼓的张扬呢?果不其然,当沈周把画交给一位朋友题跋时,就出了事。那个朋友的儿子见画画得这么好,就产生了歹念,把画偷偷卖掉,还愣说画是被人偷了。沈周拖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可是后悔已经晚矣。千辛万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图》如今只剩下留在头脑中的记忆了。沈周不愧是大画家,愣是凭借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
主持人:被沈周丢失的《富春山居图》犹如石沉大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消息。后来它又出现了,被明代大画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卖给了吴洪裕的爷爷,吴洪裕继承了《富春山居图》,才出现了临终焚画殉葬的遗嘱,吴子文火中救画的一幕。
潘深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专家怎么鉴定这两幅画是一幅画呢?鉴别一幅画的真假,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个人风格,他的风格是不是一样?这两个画就是一样的风格,用笔比较超脱,比较写意。在这种风格上面,用笔的方法上面,它是一致的。根据记载,黄公望他的《富春山居图》在明代的时候曾经被火焚过,后来发现这两幅画都有这个痕迹存在,火烧的痕迹,这就是实物的证据。
主持人:由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太出名,明清画家都争相临摹。除了沈周背摹的那幅《富春山居图》外,有据可查的临摹本还有十余幅。清乾隆年间,不知由何人临摹的一幅《富春山居图》和真迹《富春山居图》先后流入清宫,又上演了一场真假画卷之争。
故事从1745年开始,那一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把它珍藏在身边,不时取出来欣赏,并且在六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没想到,就在这幅《富春山居图》进入皇宫的第二年,也就是1746年,地方官员又呈上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当然,在先后进入皇宫的两幅《富春山居图》中一幅是真,一幅是假,可是两幅画实在是太像了,真假难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乾隆皇帝认定先进宫的那一幅,也就是他在上面赋诗题词的那一幅是黄公望的真迹,后来者的是临摹品。由于后来者画得实在是太好了,简直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乾隆皇帝不忍心丢弃,也把它收入内府收藏。在其后的一百多年间,一直没有人怀疑乾隆皇帝的鉴定,直到清朝灭亡后,学者们才提出了疑义,认为被乾隆皇帝鉴定为假画的那幅《富春山居图》才是黄公望的真迹。理由是,那幅《富春山居图》是半截画,有明显的火烧和修补的痕迹,与历史记载相吻合。经过两岸专家反复鉴定,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最终确认,被乾隆皇帝鉴定为真迹的是假画,被乾隆皇帝鉴定为假画的才是真迹《富春山居图》的后半段《无用师卷》。不知为什么,假画《富春山居图》竟然蒙骗过了宫廷鉴别家的眼睛,就连天下第一收藏家的乾隆皇帝也没能辨别出真伪,把假画当真,细心珍藏,在6米长卷的空白处几乎填满了御书和藏印,成为一大奇观。而真迹《富春山居图》却被打入冷宫,冷落在了一边。真迹《富春山居图》居然蒙受了不白之冤,被打入冷宫长达二百年,但是却因错得福,没有被皇帝在画面上题词赋诗,加盖玉玺,从而完成好保持了原画的风貌。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将大批故宫文物运到台湾,真、假《富春山居图》也随之去了台湾,如今它们都珍藏在台北市的中山博物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台北故宫博物院里。有人会问,真迹《富春山居图》的后半段现在在台湾,那么画的前半部分,也就是被后人称为《剩山图》的那部分又藏在哪里呢?
《剩山图》经历了曲折的传承,1956年被浙江博物馆收藏,成为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主持人:经历了种种磨难和长久分离之后,真迹《富春山居图》终于有了下落,前半段珍藏在浙江博物馆,后半段珍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一条浅浅的海峡,又把它们隔开了,人们期盼着有一天能看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全貌,这一天,会来到吗?
黄公望被称为中国山水画的一代宗师,他的山水画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堪称山水画的最高境界。而《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呕心沥血的作品,就显得更加珍贵了。难怪历代的文人都把能够目睹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当作平生一大幸事呢。由于原画已经一分为二,并且一直被小心珍藏,目睹全幅真迹《富春山居图》的愿望几乎变成了一种奢望。于是,人们就盼望着有一天,《富春山居图》能够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在经历了300多年等待之后,这一天终于就要来到了。
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也就是1999年,海峡两岸的书画家共同发起了《富春山居图》的圆合活动。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两岸书画家都作了精心准备,浙江省海峡两岸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富阳市人民政府组织大陆画家事先临摹了浙江博物馆珍藏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卷》,台湾中华文艺交流协会组织台湾书画家临摹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他们翘首以待的圆合《富春山居图》的那一天,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1999年7月15日海峡两岸书画家相聚在风景如画的富春江畔,在频频闪烁的闪光灯下,他们依照古代摹本,共同挥毫,临摹了长约65厘米,在焚画殉葬中被烧毁的那截画卷。海峡两岸画家把现场临摹的画卷与各自事先临摹好的《富春山居图》前后卷连接在了一起,分隔在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终于圆合了。
《富春山居图》的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2001年8月富春江畔的华宝斋,又宣布了一条让海峡两岸书画界欢欣鼓舞的消息,华宝斋依托独特的制版工艺和石印工艺,选用传统手工生产的宣纸,按照原作大小成功地影印了《富春山居图》。在苏州投资的台商张国鑫先生听说了《富春山居图》离奇曲折的身世,决心用中国传统的丝织艺术再现《富春山居图》。张国鑫先生在杭州聘请织造高手,请他们织造全幅的《富春山居图》。经过18个月的精心制作,织造师们共用了22万根经纬线,8亿6千4百多万个交织点,成功地织造出全幅的《富春山居图》。在织造的过程中,织造师们还对原画残缺部分进行了修补,把富春江两岸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美景完美地展现给世人。《富春山居图》的故事到此暂时结束了,让我们请著名专家潘深亮先生评述一下《富春山居图》吧。
潘深亮:先说一下黄公望这个画家,他又叫一峰,《富春山居图》是他的一生当中的著名的杰作。这幅画是一幅很有分量的一个代表作。他在技法上面(有一些什么长处),以前的东西都是用一种双钩的办法,双钩填色,他现在用这种比较帅笔写意的办法,笔法也不是像过去那样呆板,并且更为灵活、潇洒。在构造上面的变化,他把高远、深远、平远三种不同构图方法都结合在一起,这个画它打破了时空的观念,把不同的景物都在一个画面上表现出来。这个山水画的技法、构图、体裁内容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发展。因为他这种由过去宋人的那种刻意求工、高度写实相对写意方面发展,向那种简和淡方面发展。所以以后的明代的吴门画派,包括后来清代的四王、吴恽,都学他的这种画风。所画出的山水更加有气,得到文人和广大群众的欢迎。这在艺术上所以说它是神品。
http://s2/middle/55576779n9d5852afcab1&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