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做的不好的父母,儿子二年级了,他的确在很多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与我们一些方法的改进有了很大的关系,但是与此同时儿子还存在这一些不足,其实也和我有了一些关系。我反思我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才能改进,孩子才会改变,其实要想改变孩子就最该改变自己。
自己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有:
第一,对儿子学习语文存在着急的情况,会不断地催促或者唠叨的情况,似乎对数学,外语的学习好像没有这么多唠叨,分析其原因,其实很简单,数学我总感觉儿子肯定没问题,他属于理解性学习,外语的学习,儿子属于兴趣性学习,他喜欢外语老师,所以他愿意学,只有语文,我感觉他写字不好,阅读不好,似乎哪儿哪儿都是漏洞,所以我就本能的着急,不安,关注,导致我越关注,越着急,孩子反而越理想,出现了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了,什么事超限效应,一个心理学小故事: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读了这则小故事我发现,我要改变,必须改变,就像相信孩子可以学好数学外语一样的相信孩子能学好语文,我只是需要调整我的心态,把着急和担心放下,而变成更加行之有效的帮助。
第二,我总是爱说,如果你怎么怎么样,我就不管你了这样类似的话,其实这个也是需要我一定要改善的,这个话对孩子来说是伤害,同时也是一种暗示,不但对教育孩子不利反而会让孩子慢慢的知道,我妈妈的水平有限,我只要做的成什么样,他就没辙了,他慢慢的不断的会挑战我,这样,到了青春期我就会变得无奈了。
这就说明耐心还是需要更加强,耐心表现在孩子的表现会出现很多让我们着急和不满意的地方,我们是不是可以接纳,然后引导,而不是着急,动不动就甩手甚至是放弃。
第三,坚持不够,很多东西的制定虎头蛇尾,很多制度和家规虽然制定了,但是似乎坚持的不够,其实坚持一周,两周都不难,但是坚持长期真的需要毅力,坚持不够,慢慢的孩子会认为他也不需要坚持,所以对于很多规定的执行还需要坚持,特别是我自己定下的规矩的坚持,有的时候自我放松意识强烈,都知道坚持很痛苦,很累的时候,看着孩子很辛苦的时候,就动了恻隐之心,但是实际上这个时候才是考验一个毅力和耐力的时候,同时也让孩子看到了父母的坚持。
曾经听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父亲,他自己不识字,但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每天都可以认认真真的读书,他坚持每天做完农活,坐在凳子上看书,他什么都不说,只是拿着书看,坚持直到孩子考上大学,孩子考上大学以后,对父亲说,是他看到每天劳累的父亲依旧可以坚持看书,他才坚持好好学习,父亲什么都没说,但是这一个动作坚持了十几年,每天如此,他告诉他的孩子,其实我不识字,我这样做就是告诉你,要读书,每天必须坚持,无论多累,读书必须都要坚持,父亲用无形的行动感染了孩子,其实真心说闭上嘴,多做一些,真的比什么都重要。
第四,还是说的太多了,虽然现在已经改善了很多,但是还是太罗嗦,特别是还是有喋喋不休的毛病,还是要闭嘴多做。当发现孩子不足的时候,还是有些抱怨,其实,孩子已经很努力了,还是要注意不要抱怨孩子,反思自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