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培养,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必须让孩子自己知道和清楚他自己,上学过程中,有几件小事,可以看出处理方式方法的不同,效果不同。
第一件事,一个孩子,在上厕所的时候,被另一个孩子阻止了,结果他就嚷嚷,被其他同学举报了,说某某在厕所嚷嚷,老师并不知道原委,结果,把这个孩子批评了,这个孩子怕老师,他没说出原委,结果委屈回家了,妈妈被老师找了,也要说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告诉妈妈,妈妈问他为啥最开始老师问的时候,他不说明呢?孩子他怕,他只能委屈,因为老师强势,同学强势,父母强势,唯一不强势的就是自己,他没有能力突破身边的任何强势,他不敢说出阻止让他上厕所的孩子,因为他怕,他不能跟老师说,因为他怕,他也怕父母,但是他还是委屈,所以在妈妈的威逼下,说了实情,但是他胆怯,自卑的心理会慢慢的形成。
第二件事,两个小女孩和一个小男孩玩,结果可能互相招,女孩把男孩推倒了,老师看到了男孩在地上爬,老师把男孩子叫过来,批评不能在地上爬,男孩子告诉了老师原委,老师把女孩子也叫过来,大家一起说明情况,处理问题。虽然,这个男孩和女孩都被老师进行了说教,但是男孩子至少为自己争取了权利,错误过程不全是自己造成的,而且也让女孩子为自己无理取闹,挑衅付出了代价,这个是公平的。
第三件事,班里评比好苗苗,只有好苗苗多的孩子才可能争取到入队的机会,当然好苗苗的评比是多种多样的,有考积攒星星换取的,有是因为作业完成好直接就可以得到的,老师每周评一次,孩子完成作业好得到了一个好苗苗,同时他积攒的星星也够了,可以换取,老师并没有给,孩子去找老师了,老师说你已经有了好苗苗了,这个孩子说,那是因为写作业好得到,而我的星星积攒也够了,可以再换取一个,结果他得到他应得好苗苗,他很自豪,因为这是他努力得到的,所以可以和老师要。
这些事情都是小事,但是我觉得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态度,我们说一个人不能唯唯诺诺,要做到不卑不亢,就是我不会要不属于我的,但是属于我的必须争取到。
其实,都说上学为了学习知识,其实不是,同样的事情的处理也在锻炼孩子们的情商,人际关系以及他们面对各种考验的时候的处理方法。
上述例子是孩子在学校发生在不同孩子身上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大家的处理办法不同,结果不同,我们不要一味的埋怨孩子他们不会处理问题,我们要看看孩子们是否真的可以自己处理好这些问题,我们是否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处理问题,如果家长对孩子过渡保护,孩子的能力就弱了,当问题来了,他就很可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所以吃亏的,或者受委屈的可能是自己,如果长期以往,可能孩子会自卑。
还有我们是不是要告诉孩子如何处理身边的小事,每天聆听他们讲述,让我们帮他们分析怎样做事是正确的,另外一定要培养孩子清楚和了解自己,不能是一个糊涂虫,糊涂蛋,就是我必须知道我去上学,我该得到什么,我该怎么做,我该学会什么,我努力该得到的东西,必须要清楚,因为很多孩子特别糊涂,他们对自己的情况不知道,不了解,这样慢慢的孩子的能力差距就会产生了。
所以事情都是小事,我个人觉得,每件事都值得我们去反思,如何培养孩子,让他可以再自己的圈子里活的精彩,他可以得心应手去处理好每件事,既让自己开心,有不给其他人找麻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