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则微信的思考

(2013-07-10 22:51:01)
标签:

育儿

    今天看了一个微信:大体内容是:妈妈叫孩子洗澡,妈妈这样说的:豆豆,洗澡了,儿子说:不洗,妈妈急了,说:必须洗澡!儿子还是逆反不洗,引起妈妈更加着急和发火,同样的事情,爸爸的处理方式是,豆豆,咱们去玩水好不好,用淋浴从头冲下来好不好,儿子听了很开心,屁颠屁颠的跑去洗澡了!同样的事情,妈妈在尽责,忽略了豆子的需要,爸爸寻找豆子的需要,让他自己满足,前者是控制与服从的关系,而后者是尊重,是平等共赢的关系。

    这则微信看完以后,使我有了太多的感慨,同样的事情我们处理方式的不同,效果真的不同,无独有偶,今天放学我接儿子放学,下雨,骑车,都是穿着雨衣带着孩子,我身后的一个爸爸,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学了什么,儿子不做声,这个爸爸接着又问,你在幼儿园里干什么了,儿子还是不做声,爸爸扭头发现,儿子把雨衣的帽子摘下来了,爸爸十分生气的说,不能这样(当时雨不是很大,毛毛雨)于是爸爸又在哪里大声的要求儿子把雨衣帽子戴上,好不容易儿子戴上了,爸爸接着又问儿子有什么幼儿园快乐的事情可以和爸爸分享吗?……后面我们就分开了,没有在一条线上了,我儿子和我听了这位爸爸和儿子的对话,我儿子对我说了一句:“妈妈,瞧这位家长,哎!”于是我们回家路上的话题就是这个了,我和儿子分析,爸爸和儿子的对话,儿子觉得那位爸爸特别烦,而且不对,他也说不上来,他反正觉得很烦,而我跟儿子分析,如果是我,我不会在这样的情况下问儿子这些问题,我一旦发现儿子去尝试的感受毛毛细雨的感觉,我会让他感受一下,让他品味一下,然后给他讲解关于雨,让他观察雨,告诉他为什么我们要把雨衣穿戴好,这个反而是我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和儿子沟通的话题,而不是在问幼儿园的事情。

    我和儿子分析,儿子觉得我说的有道理,他也是这样认为的,而且儿子觉得我这样说他肯定会有兴趣的跟我谈论下雨的话题,因为我们经常这样谈论路上的花草树木和空气包括太阳等等话题,孩子路上看到了遇到了,他正好有兴趣,我们不利用这样的兴趣去和孩子聊天,而要了解我们感兴趣的东西,孩子肯定不愿意分享,因为孩子的心不再你的聊天点上,这就是我们和孩子之间沟通不畅的原因。

    实践证明,我们当父母的,是权威人士,只要是我们想知道,就必须让孩子告诉我们,我们想什么时间了解什么事情,就必须让孩子第一时间回答,但是这个时候孩子到底想什么,他愿不愿意说,我们大人似乎不管不顾了,反正我这一刻想知道就必须得到答案,得不到就似乎觉得孩子怎么着样呀,不听话,真是不好,他怎么回事呀,

    很多育儿书上写了,放学路上不能问功课,书上写了让我们每天向孩子咨询幼儿园的事情,怎么我们也是这样问的,我们也是这样做的,怎么孩子还不说呀,其实这就是我们真的了解孩子的感受吗?我们到底站在谁的立场上,说话!

      孩子往往什么时候愿意和我们分享幼儿园的事情呢,是出门的那一刻,比如他画画了他希望你第一时间看看,他的了好吃的他希望你第一时间了解,他得到了老师表扬他希望你第一时间可以知道,但是往往这个时候,我们大人忙着把孩子拉出人群,把孩子弄到车上,而忽视了孩子第一时间的沟通,等我们回过神来了想沟通了解的时候了,孩子早就兴趣全无了。这就是我们在沟通时间上的时间差,而造成的沟通不畅。

    我每天接我儿子出了校园,不着急走,儿子一一向我汇报完了,他得了什么,干了什么,留的什么作业以后,我在动身走,取车回家,儿子竹筒倒豆子般的说完了,他痛快了,而且这个时间是他认为见到家长的最佳分享时间,所以了解了孩子以后,努力的和孩子一起合拍,达到沟通的默契,有的孩子可能是晚上全家吃晚饭的时候沟通,有的可能是睡觉前沟通,总之都没关系,但是一定要找到孩子想说,我们想听的时间点,这样的沟通是有效的,否则,孩子他说了,我们不听,久了他就不说了,或者我们想听了,他不想说了,这样双方都会感到非常别扭。

    还有就是,我们只要了解孩子的感受就行了,不要过分追求结果,就像昨天儿子小学体验,儿子回来跟我说他们可开心了,做了手工笔筒,老师还带着他们做了游戏,游戏是四张纸上面有内容,老师辅导着做,反正是游戏,而且挺好玩的,老师说怎么样就怎样了,儿子的感悟和解释非常表达了他的感觉,我并没有具体问道这里面游戏设计到什么内容,到底具体的是什么,因为我感觉到儿子当时跟我分享这个过程特别开心,而且他还跟我说他们班有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不听老师的,把定好的纸给拆了,我了解的是这个过程,分享的是他的心境。今天早上,他们班同学同样是上这所小学的孩子的妈妈,急匆匆的向我询问他们昨天做的题,说十三道题,数学题,而很多内容是什么他似乎都很清楚,他说他们家孩子回家学舌,没学太明白,他还去打听其他孩子,后来和自己的孩子说的差不多,他才放心,然后问我,我只是敷衍着一笑。

    其实,同样的事情,但是我们交流的感觉决然不同,那个孩子像逼供似地说,而且妈妈不信任孩子还去问其他孩子,如果我是那个孩子,我以后的有什么都不会跟妈妈说了,因为我自己最亲的人都不信任我,慢慢的他就会关闭了沟通的大门,肯定是这样的。同样,我儿子给我的感悟是他品味的是这个游戏也好,做题也好带给他的快乐的享受过程,至于内容和结果,则是另当别论的事情。

    儿子说了这个游戏老师要判,我就知道了,显然是一个分班的测试,但是结果已经对我不重要了,他好也罢不好也罢,至少儿子参与的很开心,我要的是这样的心态和感觉,的确,这就是一场游戏,不要把这个看的那么重,如果这样,以后这样的场合多了,难道我们都紧张的去面对吗,我觉得儿子的心态是让我满意的,至于结果,从他轻松地表情看,应该不会差太多,他跟我说,老师让我干嘛就干嘛呗,老师让连线我就连线,老师让我找图形我就找图形,呵呵,对呀,还能怎么样呢?呵呵,我非常欣慰有这样回答的儿子!

    当今天晚上,我和儿子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儿子说他其实昨天也有提及13道题的事情,可能我们没关注到,呵呵,我和爸爸都无所谓的态度,也影响了孩子,所以心态非常放松,而且淡定。

       其实我们想想,我们之所以感觉的育儿很难,是为什么呀,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真正的需要,我们只是根据我们成人的判断去衡量孩子,其实孩子根本不可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水平,而我们为了满足我们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拼命的让孩子如何如何,包括我们让孩子学的,做的,感悟的,听话的东西,其实孩子内心到底需要什么,我们真的了解吗,我和儿子关系这么好,我都不敢说我非常了解他,我只能说我试图贴近他,所以儿子可以很放松的和我分享事情,包括今天,他和我分享测验的情况,今天一放学儿子就告诉我测验了,我当然知道没的100分,儿子说得了80分,但是他强调了一下卷面,他引以为豪的说你看了卷面就知道了我怎么样了,那个意思是你别看我做错了两道题,但是我的卷面大有进步,我当然更不会纠结他的成绩了,呵呵,一笑而过,儿子非常坦然,坦诚的可以跟我说,表明他知道我的态度,他知道我重视什么,他也知道他肯定没得满分自己不对,先封住我的口,呵呵,后来一看卷子是得了90分,呵呵,卷面的确非常整齐,爸爸看了已经改好了,爸爸对他的卷面也给予了肯定,希望下次认真点,儿子欣然愉快的答应了,这就是我们和儿子的沟通,他坦然很坦诚,他相信我,知道我不会因为错题而动怒,但是他知道如果他写的不好我会生气,所以他努力的再提高自己,努力的再改,很好,我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而且他也知道他错了题不应该,他已经自责了,所以不需要我多说!这个习惯我们一直保持,所以儿子的成绩一直不错,虽然不是每次都非常棒的得到满分,但是整体还是相当不错的,作业本写的相当整齐,跟自己比较进步非常大,所以我们还是相当满意。

      其实这则微信给我的启示很多很多,我也在思考我未来在和儿子说话的时候是否考虑他的需求更多一些,而不是非要站在我自己的角度考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要毕业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