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总结对我育儿影响最深的“专家”

(2013-05-22 12:20:55)
标签:

育儿

    每个家长都希望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龙成凤,实现或者超越自身,而且每位家长都在育儿中会阅读,拜读,请教很多的老师,学者的书籍,甚至可能会参加各种培训班,各种老师,专家接触,然后获得自己的育儿方式和方法,我也一样,现在回顾一下对我影响最深的几位“专家”

    第一位,知心姐姐卢勤老师,我看过她的专题讲座各种在电视里边做的节目,听过她讲座的mp3,说句实话,她的很多观念,思想,理念真的影响了我的育儿思想,我觉得她提出的很多理论,很多观点,观念,经过验证是十分正确的,而且我非常喜欢他提出的口号“告诉孩子你能行!”“告诉世界我能行!”“告诉自己太好了!”这三句话真的是指引我育儿。

    首先告诉自己太好了,从儿子降生那天起就告诉自己太好了我有儿子了,儿子满月长重不足,我心里很着急,但是后来我老公和我都用没关系,太好了,我儿子不是小胖子,我们需要继续努力,好好喂养的思想,度过了这个急躁期,到了后来儿子迟迟不肯开口说话,我告诉自己太好了,就算他真的不说话,成了哑巴,至少他其他地方很健康,儿子也就在这样的期许下,慢慢说话了,到了上幼儿园,他还吐字不清楚,我一边跟老师沟通,说不要要求他,他只要开心就好,一边告诉自己太好了他上幼儿园了,说明他没问题。慢慢的儿子成了话唠,我说太好了之前的担心都是多余的。

    儿子小班体能测试,可能是他们唯一考得不及格的,我当时也着急,后来想想,对自己说,太好了,他还有提高的空间,我们明年继续努力,中班的体能测试,我们至少合格了,呵呵

    儿子,一直不是班里最出类拔萃的,我告诉自己太好了,他可以没有那么多压力了,只要做好他自己就好了。

    大班,儿子开始学习有测验了,不见得平时每次都可以得到100分,总会有错,我对自己说太好了,说明他还有没掌握的知识,可以帮助他更好的认识自己的问题,所以儿子从来不会因为错题和不得一百分而感到紧张和压力,反而他看到错题,总结了,弄懂了,以后就不错了,慢慢的就提高了。

     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强调,儿子你能行,有儿子和没儿子就是不一样,的确,这样的过程让儿子在很多方面都表现的很好,虽然我们不是成绩最优秀,但是我坚信在人生的舞台上,精彩是在后边的,只要我们做好先期的工作,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鼓励儿子干一切他感兴趣的事情,他喜欢动物,我们养动物,他喜欢植物我们养植物,他喜欢研究,实验,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都给予支持,儿子动手能力就在这样的过程慢慢培养。

    儿子干家务活绝对的好手,他自己打理自己非常棒,他干家务,我会觉得特别放心,总是在告诉儿子养儿子真好,可以帮我干活,儿子就干的特别带劲,而且他不会觉得烦,甚至他会觉得这是他分内的事情,我告诉儿子,你总有一天要离开我自己生活,那个时候,能支撑你活下去的不是你学的多少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你的基本生存技能,书本上的知识只是可以让你生活得更好,而基本生存技能和生活常识,是你生活的基本,认识了这一点,儿子就会自己干很多事情,他从来自己收拾书包,把自己的事情打理清楚,儿子很自信,在幼儿园他的自理能力我跟不不用担心,他吃喝拉撒睡都是班里不错,尤其是吃饭和睡觉,幼儿园三年,老师相当满意,很棒!

    卢勤老师的很多观点在日常生活中都潜移默化的帮助到了我,我也慢慢的按照她的观念育儿!

    第二位老师,施钢老师,他是心理专家,他在谁在说节目中的很多小的心理小实验,测验,方法,都给了我太多的生活提示,我也会运用到生活中去,我曾经多次写过博文说了他的很多小方法给我的启示,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位老师,是众多老师,像周弘老师,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孙云晓教授,陆士贞教授等众多育儿专家,他们的观点都给了我非常大的启示,总结这些专家的观点就是一条: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培养孩子

      任何教育的起点是尊重,如果我们每天都在指责自己的孩子,不尊重孩子,总是要求孩子如何如何,那么肯定的结果是我们非常累,孩子还不听我们的,而且慢慢愈演愈烈,青春期叛逆等问题都会纷纷产生,所以他们告诉我如何尊重孩子,如何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最后一位老师是老公和我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态度,观点,想法,理念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我们总是想让孩子成长为什么样,那只是想的,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我们不做,或者做的不对,孩子不快乐,我们也累得贼死,有种受累不讨好的感觉,所以,我和老公在育儿方面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首先,不能给孩子讲大道理,因为空洞的道理别说孩子了,就是大人都烦,于是把道理变成故事讲给孩子听的任务责无旁贷归我了,我发现,每天把道理放到故事里,或者和儿子的生活紧密结合,儿子反而会受益,而且他十分接受,他说我是好妈妈,因为我从来没给他讲过大道理,然而他却明白了很多道理。

    第二,不看重眼前的分数,而注重他的行为习惯和细节

    我和老公对儿子幼儿园里学习本着,让他去感悟,自己能赘述他说感悟学习的过程为主,至于他测验的对错我很少关注,儿子也经常会犯错,但是我们反而更重视这些错误,每次都和儿子分析,慢慢的儿子的准确率就高了,我们从来不说儿子马虎,儿子丢三落四,这些贴标签的语言,儿子自己也不会认为自己马虎,很多东西在最开始他不是马虎而是没有理解,说白了,一开始学数学计算,对于他们来说脑子思维必须把感性的看得到的东西落实到理性的抽象的数字上,这个过程需要他不断的犯错,不断的强化和理解,如果想明白这个过程,我就不着急,因为这个就是一个过程。

     第三,不拔苗助长,尊重孩子的发展

    都怕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没有人怕输在终点线上,我们既然起点已经输了,也就不在乎在输了,所以对儿子我们不在拔苗助长,因为孩子每个年龄段就该干他该干的事情,儿子5、6岁,对于这么大的男孩子就该对毛毛虫感兴趣,就该对撒尿和泥感兴趣,就该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我们干嘛非要让他们坐在教室里学习那些知识呢,他观察蚂蚁,观察毛毛虫,观察各种植物的成长,对他一生受益,知识的学习,早一天晚一天,我觉得在未来差不多,但是人生的经历不能重来再补,所以不想打破他的生长规律,让他尽可能多的去体会感受各种他感兴趣的东西,能观察就观察,能感悟就感悟,感悟捕捉瓢虫的快乐,感悟观察毛毛虫不同的快乐,感悟蝌蚪变成青蛙的快乐,感悟玩泥巴带来的快乐。

     把专家的话语和观念学以致用,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因地制宜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专家的观点不能完全照搬,而是结合自己的孩子特点,结合自己的实际才可以掌握一套完全适合自己的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感悟友情
后一篇:错题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