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
(2009-06-16 18:11:01)
标签:
校园 |
分类: 教学随笔 |
我们为什么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
陈德兵
上周一至周五,我校一至五年级古诗文诵读比赛在多功能厅圆满举行。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摇头晃脑地吟诵,已经初步领略到了我国古诗文的魅力。
但是,在活动前,我们听到有些不太赞同的声音,有的老师认为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耽误了孩子们的学习时间,有的老师说孩子们书本上该背的东西都背不下来,更何况课外的这些诗文!
作为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想在活结束动后向大家做点解释,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这样的活动对孩子们有怎样的影响?
先说第一个问题。关于古诗文的背诵积累,语文课程标准针对每个年段作出了明确要求:一二年级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三四年级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五六年级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我们的学生至少应该能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而这只是保底的要求。怎样去落实这个要求?我们便想到了自编这套校本教材,每学期背诵15篇古诗文。这样一来,学生六年读下来便可以在课外积累180篇古诗文,加上课内积累的近100篇优秀诗文,我们便能很好地完成课标规定的任务了。
如果说做到上面这一点,还有点“被动”的话,那么,我们要求学生背诵这180篇古诗文还有两个方面的“主动”追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背诵的习惯。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客家方言区,孩子们在生活中很难学到规范的汉语表达,这对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是非常不利的。怎样形成良好的语感,除了朗读和背诵大量优美、规范的诗文作品,别无他途!另外,由于考试的错误导向,我们的老师一般都不太重视学生的背诵,所以孩子们一般也没有养成背诵的习惯。其实这两点,恰好又是学好语文的基石。正是出于这样两点考虑,我们编写了这套《古诗文诵读》校本教材,并让学校同意每周拿一节早读时间作为古诗文诵读专门时间,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古诗文诵读活动中逐步积累优美的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养成背诵的习惯。
再说第二个问题。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吗?我想是不会的,或者说至少是不大的。因为在编写《古诗文诵读》这本教材时,我们就着力体现了“化整为零”的思想:每学期背诵15篇古诗文,任务分解到15个周,平均一周只要背一篇即可;每周一早读我们教读一篇古诗文,学生平时复习、巩固一下,课后稍稍努力一下,背下来应该不是难事。我在自己班就是这样施行的,效果不错,也没有增加学生负担。
说到学生的学习、复习和考试,我们老师还真的要转变一些观念。比如,学生如果连一周背一篇古诗文的时间都没有了,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反思一下:孩子的学习时间是不是安排得太紧了?学习任务是不是太重了?要完成的作业是不是太多了?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是学习,学生多读一点课外书、多背一点古诗文是不是语文学习?也许,我们的老师可能会说,学生要做的题可能是考试要考的,而那些“额外”背诵的古诗文是考试不考的。那么,我们更要想一想,我们现在的教与学,到底是为了应付考试还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能不能“超脱”一点,能不能将眼光放得稍稍长远一点?老师们肩上的压力很大,我是很能理解的。但是,我们如果不能超脱一点不能自我救赎的话,不光累了我们自己,更可怕的是会误了我们的孩子呀!
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目的是为了检验一下我们开展诵读的效果。如果没有这样的检验,我们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就有可能流于形式,最后就变得徒有其表而毫无实质。
另外,我们这次比赛的形式比较新奇,无论是参赛的选手还是背诵的内容,都必须通过现场抽签产生,这种形式对学生而言,是很刺激的!对学生心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很多孩子走上赛场,刚开始有点紧张,感到浑身不自在,有的甚至连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但是随着朗诵,孩子们慢慢进入了诗词的情境,就忘记了紧张,忘记了别扭,而变得非常自然起来。这种在几百人面前开口的体验,说真的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的,某些孩子或许因此而变得自信、大方起来也未可知。我想,如果每个孩子在小学阶段都能获得这样一种经历呢?都能得到这样一种锻炼呢?我们的办学目标是“为孩子的一生奠基”,我们除了在知识、能力、情操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要为学生的一生奠基,在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我们是不是也要为孩子们奠基呢?
总之,有一点应该坚持:但凡对孩子的成长有利的事情,我们就应该去做,而且要努力做好,哪怕多花点心思、多花点精力;如果是对孩子成长不利的事情,我们应尽量少做,或者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