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野长城铁矿峪西大楼山险墙金秋 |
分类: ◆长城行摄 |
◇摄影手记
峥嵘苍脊铁矿峪
01
日子过得真快,自从2011年三上铁矿峪长城之后,四年过去了,俺一直都没能重返这里。那一年的三次行摄,均是在午后,一直想补拍些晨光的片子,却未能如愿,所以片子也就一直在箱底儿压着。2015年10月31日、11月1日,俺终于赶在金秋时节得以重走铁矿峪,弥补了四年前留下的夙愿。
请点击图片观看大图最佳效果
02
远望铁矿峪长城东侧起点西大楼
03
铁矿峪长城东侧起点“S拐”
04
“S拐”依脊顺势、曲线优美。这也是相较于景区长城,野长城所独有的魅力
05
望云天似锦,长城入画
06
铁矿峪长城的“断墙”
07
夏日植被茂密,长城几乎被树丛隐没
08
西大楼海拔915米,高耸入云,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
为大榛峪长城与铁矿峪长城的交汇点
09
西大楼晚霞
10
图片中间的危崖,即为铁矿峪长城的“山险墙”
11
长城修至“山险墙”下戛然而止
【摄影手记】铁矿峪长城奇观:山险墙
(触景生情于2011年6月)
所谓的“山险墙”,并不是人工建筑的城墙,而是将山峰、危崖、陡壁等天然屏障与长城连接成一体,以起到以险制塞的防御功能。铁矿峪长城的“山险墙”二大一小,达3处之多,其中最高的海拔达905米,长城修至高耸入云的危崖下戛然而止,形成“一峰隔路”的奇异景观。
在修筑长城这项耗时费力的巨大工程中,山险墙充分反映出我们祖先因地制宜、依山取势的聪明智慧。据记载,历史上北齐、明代的长城都出现过山险墙,短则数十米,长则几百米,明代辽东镇一带的长城就多处出现过山险墙的修筑形式。
那么,对于非人工建筑的山险墙,是否属于长城的组成部分?历来存在很大争议。很多专家学者提出长城首先应该是人工建造的,山险墙不应算作在内。而历史文献记载修筑的长城也不包括山险墙。然而,作为天然屏障,山险墙又确实起到应有的防御功能,与长城实实在在的融为一体。
12
13
14
15
17
18
西大楼
19
西大楼内景
20
21
22
23
西大楼南向城墙
24
西大楼北向城墙
25
26
金秋时节,铁矿峪长城随处可见金黄的树叶
27
徒步铁矿峪,回望西大楼
28
29
30
再观山险墙
【摄影手记】
(触景生情于2011年6月)
铁矿峪长城东起西大楼,西抵黄花城。以铁矿峪水关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的“二等边墙”基本保存完好,长城自西大楼掉头向北折西再向南,形成“几”字大回环,其间“山险墙”一峰隔路,断不可攀;而西段的“干碴边”极尽荒芜苍凉,所谓的“干碴边”,就是用石头垒起的毛石边墙,因为地势险要敌人很难进攻这里,所以仅简易构筑,远不如其它长城坚固高大。
铁矿峪长城鲜人问津,很少有人涉足,行走其间,似乎一切都是陌生的,又似乎一切都是不确定的。站在西大楼上向西北方向眺望,映入眼帘的是不断起伏着向远方延伸的长城。
这段充满神秘并隐藏于重山峻岭中的长城,夏秋两季植被茂密,徒步需穿越密布的灌木和树丛,再加上山势起伏,对体力是极大的考验。这里高峻雄险,沧桑残遗,说是徒步,倒不如说钻山更为形象。有如世外尘踪般的穿越,会让人时刻领略山的峥嵘,野的寂静。在经历若干体力极限后,在钻出一片茂密树林时,极目群山叠翠,偶有村舍人烟,可谓崎途尽处有红尘,红尘更在青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