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利用暑假给孩子补充点儿“艺术细胞”?
(2023-06-01 15:08:30)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学校教育 |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各大博物馆、参观各种艺术展览,希望孩子们能读懂一幅幅名画,感受到隐藏在一件件珍贵艺术品背后的情感。
那么,你真的清楚博物馆对孩子的吸引力到底在哪吗?小孩子到底能在博物馆里收获什么?
如果你也有以上困惑,不妨看看北大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丁宁教授是如何看待家长带孩子逛博物馆的这件事的。
从精彩的西方美术史开始
我觉得,要把握并享受全人类一流的文化创造成果,就不能不体认精彩的西方美术史,否则,我们获得的印象就一定是不完整的。我们渴望看世界,不只是领略别样的生活存在形式(物质世界),而且应该深入异质的文化领域(精神世界)。这种‘深入’常常是启迪绵绵而又意趣盎然的,同时,可以从中见证参与者或分享者的文化养成和艺术品位的水涨船高。
这是丁宁教授在所著的《西方美术史》序言中的话。
歌德曾说:“到罗马去,变成另一个人。”我们也可以仿照来说:到西方美术史中去,到博物馆里去,变成另一个人——这自然不是说真的就变成了另一个人,而是我们与孩子一起,在博物馆进入西方美术史的课堂,闯进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在那些非凡的作品中感受美,感受“启迪绵绵而又兴趣盎然”的异质文化领域与精神世界。
02
你可能低估了孩子对艺术本能的反应
有家长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我去年在洛杉矶艺术中心参观的时候,发现很多美国小孩自己在那儿,一边看画,一边听耳机里的介绍。当时我就想:这些孩子是跟父母一起来的吗?他们这样独自去看博物馆的作品,能看懂吗?
在丁教授看来,首先,洛杉矶艺术中心主要的藏品是西洋美术,而且有重量级的作品展出,他们提供的介绍语言一点也不枯燥,非常吸引人,孩子完全可以一个人戴着耳机,在导览的提示下得到很多乐趣。
其次,很多孩子之所以能够独自在博物馆里自得其乐,他应该不是第一次来。
有时候我们成人可能会低估了孩子对艺术本能的反应和兴趣。在博物馆,你看到的东西琳琅满目、色彩斑斓,孩子对这个东西天然敏感,加上专业导览能够给他一些引导,那么他得到的愉悦感会更大。这是很多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吸引孩子一次又一次去的原因。
博物馆如果只去看一次,往往是一个纪念的层面,再一次去可能有更多的体会。很多孩子到假期,或者旅行的时候,了解一个城市,这个城市给他最深的印象,很可能就是来自于博物馆的东西。
03
每个孩子在博物馆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孩子的艺术天赋能通过逛一两次博物馆就能发现的了吗?
丁教授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分两种情况看待。
第一种情况,孩子本来就喜欢艺术,到博物馆去参观就变成了锦上添花的事情。
第二种情况,特别喜欢画画的孩子,到了博物馆可能会很沮丧,因为所有博物馆里的艺术杰作可能比他画得要好得多,他可能有点崩溃——我为什么要学画?我可能一辈子学下去也没有出头的可能。这个感觉其实是非常准确的,看到了艺术的精妙,看到了艺术超过自己的地方。即使是专业的艺术家,画得非常好的人,到了博物馆一般也会很压抑,觉得自己这辈子为什么干这么一行,我可能画不过达芬奇。但在某种意义上,可能会激发一种更强烈的个性冲动——我是不是应该有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我要做的东西与众不同。这是对艺术有天赋的人。
大多数人其实不是将来做艺术家,社会也根本不需要那么多艺术家。这些孩子去博物馆,是因为博物馆是艺术的重要载体,是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好通道,是开启艺术启蒙的好地方。
带孩子逛博物馆前家长要做哪些功课?
丁教授的建议是:首先需要选择去什么博物馆对孩子是合适的。不同年龄的孩子,不同艺术基础的孩子,他的艺术需求是不同的。就说博物馆的大小,也是很重要的——相对来说,大的博物馆可观看的东西更丰富,有些博物馆的展品长达30公里,即使以很快的速度走,也需要5个小时,所以孩子要在那里待一天是非常容易的;但这样的博物馆,对于较小的孩子,可能会比较累。
其次,如果自己对博物馆本身不太了解,那么需要做的是,收集别人推荐的博物馆,然后在带孩子观看之前看一些书。比如,卢浮宫博物馆会为家长提供指南,告诉家长孩子来卢浮宫,家长可以做什么,要如何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要注意看哪些重要的东西。
再次,有一定基础的家长,可能也不懂博物馆所有的内容。关于这一点,不必太纠结,因为即便是专业人员也不可能懂博物馆所有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我很愿意把家长和孩子的关系,理解成是让家长重新感受一下童年,和孩子一起感受艺术作品,去体验、去学习”。
丁教授鼓励家长陪同孩子逛博物馆,跟孩子一起去感受艺术的奥秘,会比孩子单独参观取得更多收获。
艺术领域包罗万象,面对浩如烟海的展览信息,如何选择?我们为您精选出暑期北京值得一看的展览,快和孩子一起刷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