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发脾气?总是自我嫌弃?那这本书你一定要看!
(2022-04-04 16:51:49)
标签:
教育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由英国资深心理学研究者罗伯特·戴德博编写的一本入门级心理书籍,自1997年发行以来,长销至今。
它在豆瓣拿下8.5的高分,还被我国知名心理学家李松蔚强烈推荐。北大心理学硕士武志红曾在公众号上点评它:“这本书,我建议你读10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那这本书究竟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蛤蟆先生性格热情又爱冒险,是朋友的开心果。但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他变得郁郁寡欢,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头,甚至有了自杀的念头。
于是在朋友的推荐下,蛤蟆去看了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是苍鹭,在他的引导下,蛤蟆向苍鹭哭诉一番自己的童年。
蛤蟆家庭优渥,不缺吃穿。甚至还有一座大庄园和酒厂等着他继承,但蛤蟆却一点也不开心。因为他的父亲自小对他十分严厉,在父亲眼里,无论他做什么都是错的。
而母亲呢,是个对丈夫唯命是从的人。为了避免惹得丈夫不快,于是遵循他的育儿观念,收起了慈母的一面。
蛤蟆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在蛤蟆眼里,好像无论他怎么努力,好像都无法获得父亲的喜爱。父亲甚至公然在蛤蟆的朋友面前批评他,一点面子都不给他留。
这让蛤蟆十分挫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看到这里很多人应该能在蛤蟆的描述中,或多或少找到些自己成长的影子。如果没有,那恭喜你,你是幸福的。
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不仅导致蛤蟆总是容易否定自己,还使他害怕对人发脾气。
听完蛤蟆的讲述,苍鹭表示蛤蟆还处于儿童状态,而且是适应性儿童。
那什么是儿童状态,什么又是适应性儿童呢?
书中介绍,人一共有三种状态,一个是儿童状态,一个是父母状态,一个是成人状态。
儿童状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的,包括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它包含两种,一个是自然型儿童,一个是适应型儿童。”
自然型儿童:由悲伤、愤怒、快乐、深情、恐惧这些基本情感加在一起构成。
适应性儿童:是在幼年时期,为了在父母手下生存,得到他们的喜欢,学会了顺从与取悦。其实是一种防御机制,免于幼小的我们受到伤害。
愤怒是人生下来就具备的一种情绪,蛤蟆不是不会愤怒,而是由于童年时期父母的影响,导致他不会表达自己的愤怒。
他选择了一种最缓和的,不易被人察觉到的发怒方式——怄气。
这样就不会让任何人觉得不安。
并且书中还提到,儿童状态可不仅存在于我们幼年时期,无论我们多大,都有可能还处于这个状态中。
父母状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是从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书中主要介绍了挑剔型父母状态,活在这种状态的人,他们爱批评人、容易愤怒、严苛、挑剔。
你可能遇见过这样的人,他可能是你的父母,或者你的上司、老师或者朋友。
他们总是对你的一切评头论足,他们站在各种制高点上,批判你,否定你,让你觉得自己真是个无比糟糕的人,觉得人生无望,眼前一片黑暗。
但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并不具备这种状态。但是书中提到,挑剔型父母状态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中。
你不是没有,你可能跟蛤蟆先生一样,是对内的。
对内的意思是,你的审判对象是自己。
你永远只会批评自己、挑剔自己,对别人很宽容,对自己却格外严格。有些人甚至会伤害自己,做出自残的举动。
即便是最轻微的自我审判,那也是长达一生的无期徒刑。
成人状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成人状态这个时期,我们表现的不像父母,也不像孩子,更像当下的自己。指的是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罗伯特·戴德博说,这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
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思考、决定,能理性而合理的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故事的最后,蛤蟆逐渐意识到自己为何抑郁的原因,也意识到他应该照着苍鹭说得,慢慢地调整自己,一步步走向成人状态,走向“我好他也好”的人生区间。
不再一昧地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不再对自己那么苛责,学着接受并容纳自己的缺陷。也要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不再妄自菲薄。
荣格曾说,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
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十分痛苦的,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我们只有将自己完全打破,然后才能拼凑出一个全新的自我。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