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在历史文化传承中,诗碑文化是其脉络和精髓,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伴着寒山寺钟声传播海内外。为了发掘、保护和利用好自身特有的这种文化资源,擦亮古寺诗韵的文化品牌,并将其作为苏州宗教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寒山寺决定建造一块“中华第一大诗碑”。
碑究竟要多高才是“中华第一大诗碑”?大家知道,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流传千年的古诗不胜枚举,林林总总的诗碑也不计其数。寒山寺《枫桥夜泊》之所以并可以有“中华第一诗碑”之美称,关键在于它所具有的独特的而且是无以类比的文化积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一首诗、一座诗碑,可冠名“中华第一”,舍寒山寺《枫桥夜泊》诗碑,还有其谁?换句话说,即使不建大碑,《枫桥夜泊》仍然是“中华第一诗碑”!有三个“最”字,可以就此作出极好的说明。其一,《枫桥夜泊》是史载最早的诗碑。其二,《枫桥夜泊》是持续最久的诗碑。其三,《枫桥夜泊》是影响最大的诗碑。为使大碑与钟楼、普明宝塔协调统一,经多方论证,碑总高度为15.9米,内容正面刻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北面刻乾隆御笔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大碑设计方案定下来后,关键是碑的石材到哪里去取,经过多次考察,选定了山东省嘉祥县的优质青灰石。一下开采一块400吨的巨石其难度可想而知。中标单位吴中区木渎戈氏艺术雕刻制作室负责人戈春男10次上山东,每次都要10几天进行采石考察,最后采石岩口确定后,选派了两位采石高手常驻山东嘉祥8个月,进行现场监督指导,直至石料运回苏州。
从2004年5月9日至7月初,30多位采石工人经过二个多月的艰辛工作,第一次开采出来的主体石料由于紧贴山体,与山体的咬力太大,竞压断千斤顶,造成大碑石料拦腰折断,第一次开采失败。吸取第一次教训,又经过二个月的开采,主碑石料于2004年10月初顺利开采出来,紧接着碑座、碑帽的石料也顺利开采出来。
400多吨的石料从山东嘉祥山上要运到寒山寺,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动用了350吨德国制造利浡海尔大吊机一台、200吨吊机2台、100吨吊机1台、200吨平板车1台、100吨平板车2台、30吨平车9台。从当年11月30至12月4日,才将大碑石料起吊到承载1000吨的大铁船上,为了保证运载大碑石料的船能安全通过京杭大运河,专门在大铁船底铺垫200吨黄沙。运送大碑石料的千吨大铁船从当年12月4日晚起锚,顺着京杭大运河,历经十天,经17道船闸,行驶近千公里,于15日抵达寒山寺。2006年
1月6日上午,经过40多名施工技术人员动用三台分别为500吨和300吨及200吨的全地面起重机经过15个小时的吊装,成功坐落于大钟大碑园内。
经过对大碑石料外形的粗加工后,2007年5月,大碑正面的《枫桥夜泊》诗碑文凿刻开始,碑刻世人戈师傅先把寒山寺原碑的拓片进行扫描,纸样与碑身比例为1:1,放大实样上石后进行勾样,勾样完成后请寒山寺和碑刻博物馆的专家校样,再凿出工作线。为了适中的表现立体感,碑上每个字地凿刻深浅均依原文的笔划宽度而定,前者大约为后者的1/3。凿刻好的大碑经过吊装“站”立,碑刻世人们又对“站”立的大碑进行文字的精雕细刻,到2007年12月18日,大碑的主体刻制工作全部完成。

坐落于寒山别院的中华第一大诗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