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邵氏李翰祥之——《武松》
(2014-09-11 19:26:17)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邵氏李翰祥之——《武松》作者:greyStar
李翰祥的片子,大概我还是第一次看。之前听说过他的大名,隐约觉得他的片子属于风格怪怪的一类,却也说不出是如何怪。而今一看《武松》,再看他个人履历,才知道原来他最出名的是风月片,才知道大名鼎鼎的《火烧圆明园》是他的杰作。
开篇就是很热闹的城镇,有点雾气缭绕的街道、熙攘的人群、缤纷华丽的装饰,虽是邵氏的片子,但是第一个画面甫一出现,已然和楚原张彻韵致迥异。后来才知道,原来李翰祥是胜于细节的。想必也是应该的,细节做不好,怎么能拍风月片呢,清庭戏也同样需要细节支撑啊。武大家门外有一条小河,河上架着水车,窄窄的水道两边就是民居,的确很像江南城镇的风光。而武松原是杭州人,北宋时候的杭州,也的确应该繁华如此吧。
武松过景阳冈之前在小酒馆中喝酒的一场戏做得不错,尤其是那个小二很生动,跟一般打酱油的沉默寡言的店小二不同,正是靠他的兴高采烈和惊讶赞叹衬托出武松的豪放。但是接下来打虎的那场戏就非常一般了,从电影的技术角度讲,剪辑使得整个打虎过程非常不连贯,既没有表现出搏斗的惊险也没展现出武松的勇猛。可能受客观条件限制吧,毕竟谁也不能真地去打老虎,只有让替身跟老虎在远景中装装样子了。百度百科又说打虎这场戏“拍摄经年”,看电影倒真不觉得有这么困难。。。
之后印象比较深的一场戏是武松被人派遣到京都,说是要去三四个月,临走前千叮咛万嘱咐要大哥小心看好嫂子,两人在风雪中告别。所有人都知道这之后会发生的事情,但是电影没有这样叙事,镜头一转直接就到了春暖花开,武松意气风发地从京都回来,镜头里全城的人都十分关注他,有人搭讪几句,更多人在一旁窃窃私语,但因为配乐十分欢快,并不会让人觉得特别诡异。而他离家越近,围观群众的异相就越明显,这时候那种隐约的怀疑和不安也渐渐浮出水面,一直到王婆子一声喊“武都头回来啦”,那边厢西门庆和潘金莲赶紧手忙脚乱地穿衣服,才算是把那种不安的底牌亮了出来。当然,还未算彻底,因为要一直到武松敲开家门,看到大哥的灵位,扑过去痛哭,才算真正交待完毕。可能因为考虑到大家对潘金莲通奸杀夫这个故事太熟悉,李翰祥只有这样叙事才能保持电影的张力而不至于让观众觉得平淡乏味。
杀奸夫淫妇的那段基本在意料之内,而唯一值得赞叹的就是武松提着人头在大街上无数围观群众中间旁若无人地走过去的镜头。最终电影终止在一个远景,武松的背影朝城外走去,身后远远地围着一大群人,人群的后面是繁华的杭州城。很有点大义凛然置之世间一切于度外的味道。
整个电影都算比较大气,又有暖色调的布景,小桥流水的画面充满潮湿的感觉,比张彻的电影细致柔和很多,不会让人有那种摸上去都会被砾石划破手的粗糙感。虽然拍的是英雄惩恶除奸的故事,但是给女性角色的浓重笔墨使得整部电影不只有刀剑之气。狄龙在《快活林》里面也演武松,那个武松倒好像比这个打虎的武松更加豪放,也许是年龄的缘故吧。两者相比,显然我更喜欢李翰祥的武松。
前一篇:[转载]邵氏张彻之——《刺马》
后一篇:[转载]推荐两部邵氏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