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人文社会科学与教育学的学科建设
一、重点提示
第九章的特点是从人文社会科学广角镜看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之一教育学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状况。第九章的重点则是人文社会科学与现代教育学发展的关系。特别要注意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关系。
1.关于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现代教育思潮的关系
(一)了解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对现代教育思潮的三次重要推进
一次是世纪之初,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直接参与教育学科建设,欧美形成“新教育运动”、“进步教育运动”,孕育了以儿童为主、以学习生活直接经验为主、以从活动中学习的方式为主的实用主义教育论。另一次是世纪中叶人文社会科学取得了重大突破,系统科学成型,哲学、心理学、语言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同教育学交互作用,世界教育发展的步子明显加大,教育观念、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成为教育学研究的主旋律,大批一流学者专攻中小学教育内容现代化课题。第三次是世纪末叶,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沟通与交融,在系统化的分析与综合中,逐步构建大科学,催生了现代大教育观。
(二)理解20世纪现代教育思潮的三个焦点
20世纪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大体同步的世界现代教育思潮三个高涨期,依次以改变学校教育重心、更新教育内容、筹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焦点。特别值得重视的终身教育论,是国际性综合性的教育思潮,回答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它的主要内容是: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全面教育,几乎是由整个大科学体系支撑而形成和拓展的终身教育观,具有划时代意义。
2.关于人文社会科学与中国教育学的当代发展
(一)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当代成果对中国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的整体带动效应
80年代后,中国教育学科建设紧随人文社会科学的步伐,在教育改革实践中迅速发展。围绕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课题,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在若干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如对教育本质、教育功能、教育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关系的研究,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提出,对教学规律的探讨,以及有关中小学教育实践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等等;有关小学素质教育实验的跨学科探讨,如关于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情境教育、主体教育的理论研究,成为初等教育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并成为素质教育理论乃至现代教育原理的生长点之一。
(二)理解人文社会科学对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关注
中国教育学科建设仍然相对滞后,原因何在?人文社会科学科学界首先强调要深入研究教育实践,努力在理论服务于实践的过程中求得理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其次,建议从中国的实情出发,着力推进教育学科的进——步分化,开展深入的专题研究,为较高水平的学科综合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认为教育学的本土化是当代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历史使命;既要有“拿来主义”的全球视野,又要有“洋为中用”的本土意识,在放手引进、充分借鉴外国教育研究成果的同时,要立足本国,注重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提炼、发展教育理论,建立教育学的中国学派。人文社会科学界还十分重视当代中国教育学的方法体系的建构。提倡实证方式和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
二、难点提示
第九章几乎是中外教育思潮发展史的浓缩,但是学习者一般熟悉教育学和教育史,整章的要点都不难理解。学习第九章的真正困难在于,要突破就教育学论教育学的框框,尝试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上,结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求,对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反思。要重视第九章第三节提出的问题,联系自己学习和工作的体会,多问几个为什么,想一想这些观点是否有理。
第十章 人文社会科学与初等教育的跨学科研究
一、重点提示
第十章的学习,要求注意两个结合。一个是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理论相关学科与教育科学理论的结合,一个是经过综合的理论同初等教育实际的结合。学习这一章的两个重点,无论是理解初等教育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还是初等教育跨学科研究的个案分析,都要坚持两个结合的原则。
1.关于现代初等教育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
(一)理解现代初等教育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教材是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的。首先讲教育的复杂本性,讲初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庞大基石。为了说清楚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怎样才能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科学而又艺术地把一代又一代的自然人培养成社会化个性化的人,并使之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机会,就必须运用各种有关人和社会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如果只用某门学科的眼光去看初等教育,难免重演盲人摸象和削足适履的错误。其次讲现代初等教育面临新的时代课题。当代中国的初等教育,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时代、信息时代、终身教育体制开始形成的时代的教育;这些新的时代课题都要牵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再次讲现代初等教育科学体系需要突破,需要完善,重要的出路就是向教育学以外的众多学科开放门户,开展跨学科嫁接式研究。教材对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所作的个案分析,不仅为第三方面的阐述提供了例证,而且也可作为前两个方面的例证。
(二)坚持现代初等教育跨学科研究的基本原则
教材主张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为我所用的主体意识,注重选择与综合,以求去伪存真,综合创新。教材强调,如果把跨学科研究理解为本国初等教育事实加上外国某些非教育学科的理论定律、名词术语,那将走上一条没有尽头的岔道。应当说,教材的这些观点并非无的放矢。要像个案中的李吉林那样,以教育实践为源头活水,以现代儿童的主动全面发展为中心,融合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学科审视教育的精华,调节这样那样的“视偏差”,以形成对现代初等教育的新认识。
2.关于若干人文社会学科与初等教育的跨学科研究
(一)了解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与加强初等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关系
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早先便构成了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这三门学科同教育学交叉渗透,逐步形成了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初等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需求,促进了三门交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这三门学科又转过来促进哲学、心理学、社全学的研究。教材按照交叉学科的内涵——意义——实例这样的结构线索,简要地介绍它们同强化初等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关联。理论上的介绍是“点到为止”,学习者知其要点即可;案例的分析,体现了理论的实际运用,学习者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独立思考,适当借鉴。例如,教育哲学部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关于初等教育价值的讨论,教育心理学部分涉及三个相当重要的前沿课题,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部分则从微观领域挑选了班级、独生子女的教育、教师三个问题进行社会学分析,这些比较切合初等教育研究的需要,可以参照有关理论细心领会。
(二)了解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与初等教育相关属性研究的关系
借助经济学、法学的“眼镜”研究教育,逐步形成了交叉学科教育经济学和教育法学。它们侧重揭示教育在相关领域中的社会属性,对于深入认识初等教育的本质和地位有积极的作用。应当看到,这类交叉学科在中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知识经济迎面走来,依法治教呼声强烈,学习者初步了解这些学科的基本学理和方法,并尝试以此理解和解释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很有必要。
(三)了解教育传播学比较教育学与初等教育的文化属性研究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传播学和教育学的共生学科教育传播学重在教育文化研究,综合性学科比较教育学重在跨文化比较研究,它们所拥有的特殊视角,有助于深入认识初等教育的精神文化属性,解决一系列教育文化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学习者对照教育实践进行思考,会有新的体会。
二、难点提示
第十章的难点是:各交叉学科形成的原因;各主要交叉学科的内涵和意义;初步运用跨学科方法解决初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涉及面虽然很宽,但是由于学习者对大部分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状况已有所了解,教材又把它们分别置放于三个不同的类别,理解上应当没有太大的问题。总的来看,这些学科是在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化的进程中逐步产生的,有多方面的认识作用和社会功能,教材的着眼点放在对初等教育研究的推进上。学习者应该在掌握全章要点的基础上,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的难点:试用跨学科方法理解和解释初等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不要从本本出发,而要从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出发,再参考教材的相关部分,从人文社会科学的“库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