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首列动车组研制往事
(2020-10-31 18:31:25)
标签:
国产首列动车组四方机车车辆厂四方车辆研究所散文历史 |
国产首列动车组研制往事
邢 澍
四方机车车辆厂于1900年10月10日在青岛成立。青岛是被康有为赞为绿树红瓦,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的海滨城市。
我与四方机车车辆厂的缘分,至今已有65年。当我还在南京机器制造学校读车辆制造专业的时候,1955年末第一次到四方机车车辆厂实习,紧着着1956年春第二次来此实习。后来,在上海交通大学读车辆制造专业的时候,1960年春再次来此实习。
1961年秋,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四方车辆研究所工作。从此成为四方机车车辆厂的邻居和合作者。
作为邻居,四方机车车辆厂给我的印象是勇于创新,作风严谨,工人代代相传,工作细致认真。难怪国产首台蒸汽机车的研制任务,是铁道部交付给四方机车车辆厂于1952年7月26日完成的。
2020年是四方机车车辆厂成立120周年。为了表示我对四方机车车辆厂成立的祝贺,以及对于该厂合作和朋友们的怀念,现将1966年我与四方机车车辆厂合作研制国产首列动车组的往事,整理成文,供大家分享。
1966年初,铁道部将国产首列内燃动车组的研制任务,交给四方机车车辆厂与四方车辆研究所,要求在1967年底以前完成设计和试制。
这是一件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事情。当时年龄不足30岁,身为技术员的我,心情激动,劲头十足。因为能作为四方车辆研究所的代表,参加这一意义重大的工作而自豪,也十分有信心。
无需研究所领导和研究室领导的带领,我自告奋勇地直接去找四方机车车辆厂的总工程师滕文锷、客车设计科科长张勋长、主管设计师杨心燕、机车设计科的唐永会等人研究课题计划、人员组成、工作分工、设计方案等重要事项,并作为四方车辆研究所的代表在现场表态。当然,事后一定不会忘记向研究所领导汇报,并听取指示。
1966年5月23日,我拜会了四方机车车辆厂客车设计科科长张勋长。他告知我主要有两件事,第一件是工厂方面已经组成了研制组,主管设计师是四方机车车辆厂客车设计科转向架组杨心燕,成员有客车设计科设备组孙得立、空调组赵传魁、车电组江志金、车体组强祖禹、机车设计科车体组唐永会等。第二件事是工厂对于研制动车组的初步规划。
该初步规划的内容大致是:1966年7月提出试制用材料计划,9月完成全部图纸设计。该动车组拟采用液力传动、密接式车钩、风动门等新技术,车体结构拟采用09Mn2Cu低合金钢等新材料。
5月26日,拜会机车设计科车体组唐永会。他告知我,对于柴油机与传动装置的布置,考虑了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将柴油机安装于车内,另外一个方案是将柴油机和传动装置都布置在车下。
5月29日,拜会机车设计科党支部书记周金凯,他告知我工厂对设计人员的要求,如政治挂帅、思想革命化、群众路线、三结合、为人民服务、阶级感情等事项。
6月1日,与几位研制组成员起草三个文件:内燃动车组设计指导思想;内燃动车组初步规划;动车组运用情况调查大纲。
6月2日,向四方车辆研究所总工程师洪秀华与党支部书记蔡学昆详细汇报了最近一段时间内,与四方机车车辆厂合作研制动车组工作的情况。所领导的指示主要有:设计工作不能照搬照抄国外标准,要根据我国特点,区别不同线路,不同用途,作灵活掌握,以满足符合党的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要求。
6月4日,听取张勋长关于动车组设计指导思想的指示,主要有:
1.
2.
3.
4.
5.
6月4日起,在客车设计科车体组、设备组、给水组、转向架组进行调查。听取他们对于动车组初步规划的意见。
6月5日,参加了客车设计科全科会议,讨论动车组初步规划。在这次会议上先后发言的有强组禹、姚士衡、孙得立、朱宗辉、左承善、蔡伯玉、杨秀河、江志金、李子嘉、赵传魁、吴邦海等人。
同日,洪秀华在我汇报后作出指示,应该抓住几个重要问题深入研究,并强调在研制中要有创新。他说,从匈牙利进口的动车组是1940年代和1950年代的水平,技术不是很先进。
6月7日,张勋长召集研制组人员开会,布置动车组运用情况调查工作。调查小组由杨心燕带队。强调指出对于车体结构采用双层还是单层的问题,要与运用单位进行重点讨论。副科长单志通参加会议,并讲了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