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食堂是城市的味道
(2016-08-18 08:32:15)幸福食堂是城市的味道
严辉文
武汉市武昌区杨园街电力新村社区道能幸福食堂火了,相关报道揭开了道能幸福食堂延伸老年幸福,完善社区功能,做强敬老公益事业的奥秘,数百名中老年人慕名探访幸福食堂,有的去体验品尝,有的去做志愿者。
许多中老年人前往体验,发现真的只花7元钱就吃了一顿丰富的午餐。有两荤一素,还有免费绿豆汤和西瓜吃,跟报纸上报道的是一样的。他们除了点赞之外,都对在自己的家门口开设幸福食堂提出了明确的希望。
民以食为天,城以食为先。在传统社会,解决吃饭的问题,主要靠自给自足。家家户户,遍地炊烟,曾经是传统的农业社会生活安宁甚至于兴盛的象征。然而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密,产业不断细化的现代城市,家庭主妇或者家庭煮男仍是“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汤”,则不只是不和谐的景观,无疑也是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浪费。对我们身边情形稍加了解,就不难看出,许多家庭成员不论工作学习有多忙,每天都要从到市场买菜开始,像干一项重要的事业一般,专注和事必躬亲地打理一日三餐。这与其说是一种情怀和生活态度,不如说是对外面的餐饮业不放心的无奈选择。
不放心什么呢?直截了当地说,一是卫生,二是价格。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人们评判餐饮业的两大硬性标准。这些年,公共餐饮状况虽有好转,但是就连一些“互联网+”式的介入,仍然经常被曝出各种丑闻,难以走出“质差价高”的怪圈。对公共餐饮卫生状况的疑心,使城市家庭愿意回归到自给自足状态;而市场价格的高企,也让一些人对餐饮业的现状乐观不起来。应该说,幸福食堂的成功,正是用质量和服务直接回答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眼下武汉的这家幸福食堂的服务对象是老年人,显然人们对它的期许则远不止于此。一个城市几百万上千万人,怎么吃饭?既是关乎个体生命健康的问题,放大了看,恐怕还是城市现代化的大事,攸关城市环保、城市创新,甚至于是攸关城市发展的大事。比如说,因为没有幸福食堂,所以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等都要背上办单位食堂的额外包袱;因为没有幸福食堂,万户炊烟成了城市家庭的第一选择;因为没有幸福食堂,伙食状况的根本问题难以解决,许多外来人才也难免对这座城市缺乏归属感。
从对老年人的全覆盖,到向城市餐饮市场延伸,武汉最有条件推广幸福食堂。武汉无疑是一个“会吃”的城市,传统小吃有品类繁多,南北美食兼收并蓄,中西美味特色鲜明,开办好幸福食堂,随时不缺各类餐饮资源和创造灵感,这是开办好幸福食堂的富矿所在。
幸福食堂,市民定位很重要。只有留住了家常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城市的味道,才能做得长远。其中的诀窍恐怕在于既要把握食堂与酒店的区别,又要洞察食堂与家的共性。我觉得幸福食堂,只有离家更近,离城市更近,才能让市民吃得满意、吃得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