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寝室矛盾变成了大学的主要矛盾
严辉文
12月11日,全社会关注了两年多的“复旦投毒案”罪犯林森浩被执行死刑,一桩发生在大学里的投毒杀人惨案就此了结。
追问尚未结束。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同学因急性肝损伤经抢救无效去世。警方结论是,同寝室的林森浩是投毒杀人罪犯。这一案件发生后,进一步引发了全社会对大学教育的反思,有重提生命教育的,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呼吁加强管理和引导的,有呼唤情商至上的。
这是一场不该发生的悲剧。令人唏嘘的,不仅是因为两个知识精英花季生命的殒落,而且是因为与许多校园惨案一样,仅仅肇始于寝室矛盾。
有世界就有矛盾,大学寝室矛盾堪称是大学的必然产物。寝室矛盾到底是什么?从性质上说,是人民内部矛盾,是学校内部矛盾,是寝室内部矛盾,是只要有人群,就难免发生的矛盾。从内容上说,这个矛盾无非是一些缘于生活习惯、卫生状况、学习诉求等方面的鸡毛蒜皮小事,比如作息时间不同步,“煲电话粥”、网络聊天声音太大、或者奖学金的竞争,甚至于口音地域籍贯方面的天然差异等。
最无奈的是,当纠纷得不到化解,积怨得不到排解,不满情绪负面情绪就难免积累,小龉龃也难免导向不可挽回的局面。“复旦投毒案”就是这类矛盾发展到极端的恶果。
这场悲剧提示着我们,寝室矛盾未可小觑。学校的主要矛盾固然是学业与成长的矛盾,但是寝室矛盾处理得不好,就很有可能反客为主;而当寝室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大学生活的困境就可想而知。不仅可能影响大学生活,而且出现不该出现的创痛。林森浩曾经是优秀学生,是学生会干部,最终却因这类矛盾处理不好,沦为了杀人罪犯。这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寝室矛盾,或许可以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寻找解决的答案。我认为,首先绕不过去的是自由与容忍的关系。进入大学,许多学生可能首先会产生一种释放青春的自由获得感。再加之大学粗放管理、自我管理等特色,又很容易赋予大学生一种全新且相对自由的环境。随之而来,许多大学生在彰显个性、展现自我之余,在享受自由时必然遇到新的矛盾——当人人都想到自由的时候,有没有看到一己自由对校园、对寝室、对同学的影响?有没有考量过自由的边界?
不乏中外贤哲提出过,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这或许也是打开寝室矛盾这把锁的钥匙。假如大学生都能够站在这个层面思考自由与容忍的关系,就可能拥有自律自省反求诸己的同时宽容他人的雅量。在出现矛盾时,也更容易采取沟通、说服等有效的办法,拥有文明谈判的能力,而不是傻傻地走极端。必须化解寝室矛盾,善于化解寝室矛盾,这或许也是我们从“复旦投毒案”需要得出的启示。
1215长江日报长江评论:http://cjrb.cjn.cn/html/2015-12/15/content_54951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