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金银花,能否让权力不上火
(2014-08-20 07:26:44)
标签:
军事 |
隆回金银花,能否让权力不上火
严辉文
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通过微博批评国家食药总局和中国药典委通过对《中国药典》的修订涉及权力腐败,以至于“剥夺了中国南方地区千百年来对金银花的品牌权”,近期引起轰动。这一事件除了反腐倡廉的叫板之外,显然还涉及到隆回金银花的前途和命运。诸种因素的纠结,也使这一事件仍在持续发酵。(见8月19日《新京报》)
正如转型期中国的许多事件一样,隆回金银花事件之所以趋于复杂化,正是因为学术问题、经济问题的背后总会有权力的介入,而权力不松手,麻烦就难以解套。
经济利益的背后有权力的魔手,学术之争变成权力之争,这是我们时代常见的异化现象。我们固然用不着对陆群之说偏听偏信,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至少在隆回金银花是否上火的问题上,从头到尾远不是一大学术之争。
似乎权力一直左右着一切。
国家级贫困县隆回县从1963年开始种植隆回金银花,1983年种植面积达6000亩,随着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广,不久即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据称早期隆回金银花并未见诸药典及中药材标准。有人举证197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草药汇编》就没有收录隆回金银花。在产业化发展的盛名之下,1993年出版的《湖南省中药材标准》始将隆回金银花划入“金银花”项下。2001年,国家林业局授予隆回县“中国金银花之乡”的称号。随后,隆回金银花作为重大项目列入国家《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通过几十年的努力,隆回金银花一路高歌猛进,显然,没有地方政府、相关部委的鼎力支持,也不会出现这一局面。
不料到了2005年,隆回金银花的命运发生了剧变。这一年,毫无征兆地,隆回的“灰毡毛忍冬”进入第七版《中国药典》时被换上了“山银花”的新名字,此后2010年版《中国药典》维持了这一说法。一字之差的更名,将隆回金银花打入冰窟。
隆回金银花,正所谓成也权力,败也权力。如今,权力翻云覆雨之下,较小的权力又难以角力更大的权力。《中国药典》看起来是学术产品,是否受国家食药总局的权力左右,一是尚未看到有说服力的反证。隆回县试图为“山银花”正名现在也是权力使然,而使用专家论证、政府沟通、媒体澄清、民意传递等一系列办法,均无功而返,更是因为基层权力在北京显得“很卑微”。我们不能小看其中权力的影响力,假如隆回方面拥有可靠的靠山,有一个权力更大的主子帮着说话,是不是一句话又可以收到《中国药典》中呢?笔者不免心生疑虑。
权力有时虽然很管用,但到底解决不了隆回金银花到底是否上火的学术争议。权力的归权力,学术的归学术。也许在不上火的环境中,对隆回金银花到底是否上火,作出一个判定,不是一件特别复杂的事情吧。但问题是,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环境,才能让学术之争摆脱上火的权力的干扰呢?
0820潮州日报时评:http://www.chaozhoudaily.com/czrb/html/2014-08/20/content_16856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