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贫济富的教育模式
(2009-06-01 12:36:30)
标签:
中等教育的弊端高考职业教育向西部倾斜 |
分类: 杂谈 |
据最近的媒体报道,国家要逐渐减少大城市招收高考生的比例,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提高他们的高招比例。初听起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其目的当然是减少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但是细想下来,对现实教育状况的观察却令人担心其带来的后果是否适得其反。从现在接受高等教育人群的的典型个人发展轨迹来看,基本呈现一个由低到高的人才流动方式,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离开原来比较恶劣生存环境,由小城市进大城市,由大城市进中心城市,由中心城市出国。绝大部分培养出来的精英人才并没有回到原来的属地,而是流动到了大城市或者国外。费尽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人才却为他人作了嫁衣。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本来人才就不多,能培养出来的又流走了,到最后都留不下来,形成恶性循环。这实际上是一种抽血似的劫贫济富的教育模式。因此寄望于通过高招的倾斜来改变这种问题恐怕是事与愿违。
我想问题的核心恐怕要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一是招进来的人在培养出来以后是否能够回到原地为本地社会发展工作。这就要有一套相关的配套政策来引导,才能保证高招的倾斜真正能够产生作用。(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样会妨碍个人机会选择平等的权利。贫穷地区的人为什么不可以流动到大城市,这是他们唯一的机会,但我想这是另一个问题,这里不作赘述)。
第二个问题我想可能更重要,就是现有的教育模式使高考成了唯一的成才机会,人们受教育的唯一的目的就是不断地往上考,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学而优则仕,非常老套的教育模式。尽管我们的所有学科设置、教学的管理都是现代的体系。但是成才模式怎么看怎么像科举考试的现代翻版。
记得曾经去过的偏远地区,对当地的很多孩子辍学很不理解,钱当然是原因之一,但并不是全部,说到底教育也是一种投入,投入的就要有回报,当地的很多人不让自己的孩子上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孩子上学没有回报。唯一回报就是能考上大学,将来到大城市工作,会给家里带来好处。但是按照概率来说只有很少的孩子能够成功,其他的孩子就成了陪绑的垫背。而一旦不能走上高考这条成功之路,前面的教育投入就前功尽弃。因为现有的教育知识内容就是围绕着高考为目的的。如果不幸失败,那就意味着他们本来就不宽裕的经济遭遇投资失败。最惨痛的还是后代培养的失败,这些被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已经被吊高了胃口,不愿意从事父辈从事的工作,又由于在学校学的知识对于大多数普通职业来说毫无用武之地。反而是一些基本的生产、生活技能严重匮乏,制造了一堆有知识的废物。令父辈们痛苦不堪。有很多人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不能教一些对本地的社会发展有用的知识,让这些娃儿真正的能为父母、为当地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起一些作用呢?问题的症结出来了,如果我们的中等教育不是一切都围绕着高考,而是以职业教育为主,让培养出来的人真的能对应当地的社会发展需求。并且国家真的从根本上重视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而不是像现在老是象后娘养的一样),那么这种人才分配不均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缓解。
这涉及了一个基本的问题,我们的中等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成为输送管道,还是成为社会需求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从这一点来说我们的中等教育的目标确实是应该好好考虑一下。不要成为劫贫济富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