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由国家大剧院及其他

标签:
国家大剧院文化设计评价安德鲁观演建筑建筑设计 |
分类: 杂谈 |
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在现实中、在网络上,普通百姓、专家学者,各种的意见纷乱杂呈。在各种声音中负面的声音好像是占了主导,从当初的设计方案到后来的建造过程,反对之声与各种突发事件(巴黎戴高乐机场坍塌案)使她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甚至网上和民间有各种拿她恶搞的段子。
但是她到底是什么样,我想道听途说到底是间接的。终于有机会借着歌剧节的机会来到大剧院。说实话,他无论如何都算不得精彩,这种不精彩源于他外在形式上的太过平庸,再加之建造材料与建造工艺细节的同样不出彩。之前我对她一直是持否定态度的,那是因为他有很多的设计上的不合理之处,而最致命的是如果不合理的代价换来的是惊世骇俗的表现形式——就像蓬皮杜文化中心、悉尼歌剧院、毕尔巴鄂美术馆,那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获得了某一方面的巨大成功。但可惜的是她没有。功能不合理而又相貌平庸。我想这一次专家和很多普通人的评价是基本接近事实的。
但是亲临之后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它并非一无是处。从很多的细节设计及对空间的处理能够感觉到与众不同的思路、与众不同的设计手法。能够感觉到大师的气质。更够感觉到与平庸之辈不同的独立个性。这种特质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不从众、不流俗,坚持自己的理想而不是盲目追随流行。变成流行的杂碎拼盘。这可能就是高下立见的原因。但是很可惜的是他这次做了一件他不擅长的事,他的那些所谓优点因为在大的战略放向上犯了错误而变得虚弱而装腔作势。
在大剧院的一个最核心的感觉就是不和谐,尽管一些亮点也算十分的精彩,如水下廊道、巨大的象瀑布似的玻璃幕墙、椭圆大天井及很多的室内设计细节,都个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总是感觉这些都好像是时空错位,与我们要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疏离的关系,感觉我们是在一个科技馆、是在机场,一种工业化与19世纪末的气息(我也不知为什么),总之是不能让我们想起女高音、小提琴或者其它的什么相关的事情。由此我感觉其实可能不是安德鲁的错。我们做的整个这件事情就错了,歌剧、芭蕾舞就应该是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那个时代的人、那个时代的建筑、那个时代的生活。而我们今天的一切都已经变了,我们就好像是隔着一个窗口再看过去的老古董。身边那玩着手机游戏的mm与台上的卡门,与参观者和恐龙化石的关系何其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