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未必是个好皇帝、好领导,好坏也是相对而言。朱元璋、朱棣对于某个人或者某些人来说是个坏人,但是对于整个民族来说还是有功之人。一般人的所谓好人无非是诚信、善良、勤勉、宽容等等。但是由于人性的险恶,善良的人往往懦弱或者感情用事、或者有所顾忌。在与那些无所不用其极的小人对决时很难立于不败之地。想做大事的人必然会面对各种的艰难险阻,他们必须具备超越常人的能力,某种程度上也就是说比恶人更恶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善恶是相对的,看你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了。在这方面王守仁的哲学“知行合一”可以说是更务实的理论。所以他才能面对各种不同的人而立于不败之地。
人只有本性,没有善恶,讲到善恶就一定是有对象的。所以对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有可能是不同的评价,很多时候并不是人本身有什么变化,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是时间场合的变化对他的要求变了而已。要求变了,评价自然不同。像常遇春、阎嵩、徐繲、戚继光、高珙、张居正莫不是如此。一个人最可悲的就是生不逢时。如果是世事需要的品质正好与自己相符,那才是人生快事。
人的善恶其实是共存的,只是一般在人微势小的时候影响没有那么大,但当他权倾朝野时就可能会福临天下或为害一方了。如万贵妃。
历史经常有不确定性,经常会有一个不起眼的小人、或小事改变了历史。这样的事例太多了。
纵观整个明朝的历史,跌宕起伏,其中既有辉煌盛世,也有几次危机甚至接近灭亡的危局,之所以如此,其核心问题莫不是统治阶层的人才能力造成的。弱者或者小人当政,必置国家于死地,而往往扭转乾坤的必是不世的奇才与猛人。所以老毛的那句话太对了:路线对了头,决定胜负的就是人。人才,人才难得呀。
明朝时的中国社会发达程度已经非常强大,开明的政治制度、强大的科技水平,为什么后来的中国却不行了呢?比如军事实力,很多欧洲人在后来才有的技战术,当时的明朝就有了。如用火枪和火炮为核心的战法,类似左轮手枪的连发火枪和连发火炮,三队轮换装弹射击的战法,出水火龙(近似今天的舰队舰导弹)等这些都早于欧洲人几百年。但为什么还会被八国联军用同样的战法屠杀手持大刀长矛的清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不过想想古埃及强大的法老族当时那强大先进的科技水平不也是突然消失了吗。历史真是令人唏嘘呀。
汉、唐、宋、明,中国历史上文明与科学技术最光辉的业绩与篇章都与这些汉文化为核心的朝代有关,这应该不是偶然的。而元、清则是使这个文明停滞不前甚至退化,落后的民族文明阻碍了先进文明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当然,满清的统治者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对统治政策作了一些修正,提倡满汉一家,要融入汉文化,但那毕竟是被动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