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上海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系黄锦炎教授和同事沈国正、陈泉合作翻译的《百年孤独》,是国内最早从西班牙语直译的版本之一,虽然因为版权原因无法再版,但在当时影响力非常大,可以说是影响了包括莫言、余华、格非等在内的一代中国当代小说家。黄锦炎认为,《百年孤独》对于当时刚摆脱长期禁锢的中国文学,意味着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
通过多方途径,记者才辗转联系到已经退休的黄锦炎教授。说起当年的翻译,健谈的黄教授记忆犹新。
《百年孤独》国内最早翻译者之一
上海外国语大学黄锦炎教授:
译《百年孤独》,“初生牛犊不怕虎”
文:《申》报记者 蒋俭
1、您了解到的《百年孤独》在国内最早的译介情况如何?
我第一次看到《百年孤独》原作是在“文革”后的1978、1979年。我的同事陈泉去古巴进修,带回来这本小说,在同事之间传阅开来,有几位女老师当时就很喜欢。我读完之后感觉特别新鲜,就跟沈国正他们商量说要翻译这部小说。当时也不知道这部小说有多有名或者它的文学地位,只是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一股劲头,想把一本畅销书介绍给中国读者。
1982年6月,《世界文学》杂志刊登了《百年孤独》其中六章译文,是由我和同事沈国正翻译的,这也是国内大陆地区最早的《百年孤独》译文。其实这时候,我们三个人已经把全书差不多译完了。1984年,我们译的这个版本就面世了,当时一批很有才华的年轻作家像莫言、余华、王安忆等最早读到的就是我们这个版本。台湾地区1982年推出了宋碧云翻译的版本《一百年的孤寂》,比我们还早些。
2、当初翻译的时候碰到过哪些困难?有哪些新鲜的感受?当初的翻译有没有对小说进行删节处理?
从语言上来说,基本没有碰到什么困难。马尔克斯是一位语言大师,但是他的语言既不华丽也不是文绉绉的。小说使用的是一种“老奶奶讲故事”的语言,看似平淡,但精准而富有内涵。我们力求原汁原味地再现原文风格,做了一定的努力。
主要困难来自小说是由我们三个人合译的,译文风格的统一曾经是个问题。另外有大量的地名、人名的译法需要前后统一。比如说小说中提到的重要地点Macondo,西班牙语发音近似“马贡多”,但后来也有翻译为“马孔多”的,我们在书中全部统一翻译为“马贡多”。书中人名不但多而且长,也需要一一校订。沈国正和我先统稿了一次,最后我再统稿一次。
还有翻译中碰到的问题就是两种语言的差别,汉语动词没有时态变化,西班牙语时态,有时还承载着语义信息,翻译时注意要把这些潜在的信息确切地表达出来。
翻译《百年孤独》的时候,我们经常使用的西班牙语原文词典,就是马尔克斯创作时放在案头的辞书专家玛利亚·莫里内尔编的《用法辞典》。这本辞书可以说是我们和马尔克斯小说词汇理解沟通的“密码本”。
我们的译本在情节上并无删节,只是在2-3处的性描写的文字上予以淡化处理,这也是当时编辑审查的要求,基本不影响阅读。
3、在最初阅读和翻译的时候您觉得《百年孤独》独特之处在哪里?和以前的西班牙语文学有哪些不同?
我认为《百年孤独》有三个独特的地方:一是时间跨度大,足足写了七代人,人物众多关系复杂。西班牙语中“叔叔”、“舅舅”是同一个词,而到了汉语中就不一样了,就需要我们通过上下文来推敲确认。二是叙事结构独特。比如,作者从现在角度反观过去的一个时间点,从这个时间点回忆到更为久远的过去,再从记忆里进行顺叙,返回第一个时间点。颠覆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比较单一的叙事顺序。三是作者把传说、历史、圣经故事、想象和现实等等糅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个故事。有些魔幻的情节,能让读者多维度地理解人生。
以前的西班牙语文学多为现实主义,叙述方式比较单一,那时的读者被动地阅读全能全知的作者所叙述的故事,而从以《百年孤独》为代表的“拉美文学爆炸”开始,小说的特点就是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当中能够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诠释,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小说再创作。
4、您现在回首再读这部小说,有什么样的感受?
翻译的时候,可以说把《百年孤独》已经读透了,后来就没怎么再次读过。
1988年,我有机会去了马尔克斯的故乡阿拉卡塔卡,当时是和马尔克斯的弟弟一同去的,那里有一个“文化之家”,是马尔克斯的纪念馆。亲身去了作家成长的地方,对他小说的理解就更深了一层。《百年孤独》中在描述爱情的时候,会写出现黄蝴蝶的征兆,但国内西语研究时都认为这是作者认为的不祥之兆,去过《百年孤独》故乡后,才知道这其实是爱的象征。马尔克斯还有一些迷信的观念,比如他偏爱黄色,认为黄色是他的命运保护色。马尔克斯登上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的时候手拿一朵黄玫瑰,因为他认为这能辟邪。原因是在他之前获奖的两位拉美作家都在得奖后不久去世。今年3月6日他生日,他出现在公众眼前的时候,口袋里也插着黄玫瑰。
5、您有没有翻译过马尔克斯其他作品?
我没有再译过他的作品。后来翻译过的有:《博尔赫斯全集》中的散文部分,秘鲁作家伊萨克·费利佩·蒙托罗的《金鱼》,以及墨西哥短篇小说等。
6、有人说马尔克斯是“把最不现代的内容变成了故事”,您怎么看?
这可能是作家评价他的一种角度吧。马尔克斯小说不是简单地以内容新奇和叙述技巧取胜,而是有他的哲学理念作为内里支撑,他说过,“生活本身就是魔幻”。曾经有当地记者问马尔克斯,如何通过小孔看人生而不被别人发现?他回答道,只能以死亡角度去审视整个一生。
7、最后一个问题,您有读过马尔克斯最新翻译版本吗?如果有的话,您觉得如何?
没读过,只是读过相关评价。
好作品应该有多种版本。对于“翻译有没有定本”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翻译的定本应该是好的译作的综合,这样才能尽量多地吸收原作的精华。希望未来《百年孤独》也能够像《堂吉诃德》一样,拥有像杨绛、董燕生、孙家孟这样等诸多名家翻译版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