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疫情之后,是通胀还是通缩?

(2020-05-17 11:33:05)
标签:

疫情

通胀

通缩

经济刺激政策

量化宽松

分类: 经济漫谈
前所未有的疫情,前所未有的经济刺激政策。
票子会毛了吗?该买些什么?
不止一般老百姓这么想,大多数投资者、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也认为疫情之后可能会有通胀。
最近一家投行发了个报告,独出心裁,不下结论,而是列出了通胀和通缩两派观点,让大家兼听则明,自己做判断。下面是摘要:

(通胀派的观点大家可能看的多了,我不再详细展开)

通胀派观点

一、宏观经济政策

无限制量化宽松

扩张性财政政策

本轮危机是暂时性的供给危机,连带影响了需求(原因是政府限制消费和生产,而不是人们主动放弃消费和生产)供给危机一般会导致通胀 (商品供给有限,而货币过度发行)

统计数字已经显示价格上升迹象

暂时的失业上升并没有导致工资下降

通胀会自我强化(价格越上升人们越会抢购)

二、政治因素

政府有动机推动通胀:

历史上:一战后英国政府采取了紧缩性经济政策,结果20年不见起色;二战后采取扩张性政策,引发通胀,到70年代负债率已经大大下降。

政府负债率这么高,有动机维持低利率(降低负债成本),推动通胀稀释债务。

西方(加上中国)最不愿看到的就是日本化。

选举政治下政府不可能紧缩财政,潘多拉之盒已经打开,难以关上

 三、结构性因素

全球化是长期低通胀的推动力(降低成本,压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但疫情后的逆全球化会提高生产成本

通缩派观点

不要本末倒置(经济刺激政策不是决定性因素,经济本身才是),本次危机本质上是经济大衰退

一、疫情危机的本质是需求冲击 而不是供给冲击 

疫情即使过去,生产能力几乎不受影响,但人们的消费意愿却不会很快恢复

失业率高企,悲观情绪弥漫,推迟大额开支,直到疫情完全消散。恢复信心需要多年

企业资产负债表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修复

政府对企业的援助大多数是贷款和担保,只会加重而不是减轻债务负担

通缩一旦出现就会长期自我实现(价格下降人们更倾向于持有现金不消费)

央行面临流动性陷阱(利率降成负数也难以刺激消费)

历史告诉我们大疫之后人们的预防性储蓄大大上升

二、关于经济刺激

财政刺激是一次性的,量也不算大

关键不是现在的刺激规模有多大,是巨额赤字能不能长期持续

对居民发放的现金是一次性的,大多数会被存起来

失业补助是根据疫情确定的,疫情过去就会取消

所以如果明年还在撒钱,那只会是因为明年疫情还在

未来甚至有增税的可能

中国因素:中国杠杆率已经很高,不可能再象上次危机中那样大规模刺激经济,拉动大宗商品价格

油价跌成负数就是个例证

三、逆全球化的影响被夸大

同意逆全球化会提高生产成本,长期有利于西方国家工人,但这需要几十年,短期内看不到

就算生产成本提高,也未必会转移给消费者(因为需求太疲软)

过去几十年中人们对通胀的预期一直不高,不会轻易扭转

四、政治因素

主要央行仍然有独立性,仍未放弃控制通胀目标(比如英格兰银行)

政治家们的重点是拯救就业,而不是通胀

日本的重点是就业,德国尽管也面临老龄化,仍然对通胀极为警惕。

主要发达国家都面临老龄化,老龄化往往伴随通缩(老人们当然希望不涨价)

主要国家已经面临通缩几十年了。日本化的风险大于津巴布韦化


我的判断:

需要看时点:

疫情中应该是涨跌互现:一些必需品(食品、药品)因为生产和物流成本增加,价格上涨。非必需品价格下降(需求下降太大)。而且疫情之中讨论这些没什么意义。如果疫情恶化变成中长期冲击,则参看下两条。

疫情后中期(一年左右)会是通缩:通缩派主要观点“不要本末倒置”和“疫情是需求冲击”更有说服力。经济刺激政策是用来应对疫情和经济衰退的。经济本身是决定性因素。生产能力基本不受影响,而需求确实难以恢复。中国的数字已经证明没有报复性消费。

疫情后长期:长期?长期我们都会死,谁知道呢?全球日本化的可能性更大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