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第一章)雷子讲解(三纲八目)

(2016-04-02 18:59:10)
标签:

大学

分类: 少儿国学教育

大学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 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

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http://s10/mw690/001yQVzZgy70MmoM73319&690

 

儒家的总纲在《大学》,《大学》的总纲(或叫经文)在第一章,后面的部分是传,是解释经的。把“经”部分弄懂了,整个《大学》就懂了。

儒家的思想,归结到一句话,就是修己以安人,就是通过修炼自己,达到成就别人的目的。(当然成就别人、成就社会,本身就是成就自己。这是统一的)

《大学》的这第一章就是讲“修己”有哪几项,“安人”有哪几项,先后次序如何。(如上图,先讲作边一半,再讲右边一半)

 

我们先看第一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第一句话,被称为《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明德,就是发扬光辉的品德。亲民,就是让人更新、提高。止于至善,就是达到完美的境界。《大学》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明德”,只是被世间利欲蒙蔽,所以需要《大学》的教育,发扬“明德”,推己及人,以革新民心,达到道德完善的境地。

再看下面两句。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意是,明确了合适的目标,心才定下来,心定了,才能心静,心静了才能心安,心安之后才能有真正的思虑,如此思虑才能得到领悟。物品有根本,有枝末,事情有开始,有终止。知道先后的重要顺序,也就接近于“大道”了。

这段的中心词是“知止”,最关键是“止”这个字。《大学》后文,还有继续讲道“知止”,这正好给我们提供了解释。那句话是说: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经》上说:京城方圆千里,都是百姓居住的地方。《诗经》上说:啾啾鸣叫的黄莺,栖息在多树的山丘上。孔子说:啊呀,黄莺都知道自己的栖息之处,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吗?

止,一般有三种解释,一种是说“定下的目标”,一种解释是“应该处的位置”,第三种解释是“知足”。

我觉得这三种解释都说的通,不过三者不矛盾,可以结合起来。——人要定目标,同时这个目标也应该是适合自己的,目标适合自己,就要求“不要太贪,不要不知足。”结合三种解释,“止”,可以理解为“正确的目标”或者“合适的目标”。

知止,而后能定。这个定,是自己“心”稳定在一个方向,而不是游移多变,朝志夕改。

定,而后能静。心静,是很多人期望寻找的状态。为何寻觅不到?我们就要好好体悟“大学之道了。”

静,而后能安。安,其实是人最舒服的一种境界,有人说人生的三步追求,第一步求财;有了财,再求名;有了名,再追求的就是心安了。想想也是,有再多钱,有再大的名气,如果不心安,整天处于恐惧或者焦虑状态中,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人不安的时候,想问题经常是歪的,邪的。在心安的时候,思考问题,才是智慧的,才能看明白事情的本质,才能想明白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是让人看清事物的本末,就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比如说,做生意的时候,你耍手段占了别人一点便宜,这就是“末”,但却失去了“本”。本是什么,本是你的品德,你的声誉,这不是一点钱能买来的。

http://s2/mw690/001yQVzZgy70Mmsjgg991&690

上文我们讲了儒家思想“三纲八目”的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现在,讲八目。如上图,右边一半是讲八目的,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上文也说到儒家思想归结到一句话,就是“修己以安人”,修己是“内圣”之学,安人是“外王之学。

   八目,同样可以分成两段,修己的是前五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安人的是后三目(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意思是研究事物,获取知识和道理。这两目在文中没有展开讲。

   诚意,后面用了一段专门讲,意思是,不要欺骗自己,《大学》用了一个专门词语“慎独”。就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没有人监督你的时候,你能否保持操守。

正心,后面也还有一段讲了正心的涵义,不过是从反面说的,即如果愤怒、恐惧、偏好、忧虑,则无法做到正心。  

修身,第三节节专门讲了修身,说修身是根本,其他的是枝末,不要本末倒置。还说,你对别人厚,别人就不会对你薄;你对别人薄,别人就不会对你厚。明白了这个道理,算是对这个问题认识彻底了。

修身,是八目的中心环节,是连接“内圣”部分与“外王”部分的枢纽。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部分,可以说是人生的事功,就是外在成就。

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古话说:“家和万事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都包含有对“齐家”的重视。古代的家,是整个大家族,现在我们一般说的家,指小“家”,家族内的组织关系相对松散一点了,但是家族内部的关系,仍然是很重要。这样看来,古今所谓“家”,也没有本质区别。“齐家”同样是十分重要。

治国、平天下,指把国家治理好,让天下太平,这是儒家人生的最高理想。这一最高理想,不是空中楼阁,一方面是可以经过努力而实现的,另一方面说,它也是前面所有的“目”都做好了,便水到渠成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