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论语》、《孟子》论水

(2016-03-01 17:35:53)
标签:

老子论水

孟子论水

论语论水

分类: 成人国学与个人修养

   (愚,2016.3.1)

       古代的圣人都很推崇水,我从《老子》、《论语》、《孟子》里面摘出谈论“水”的句子,看看“水”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们先看《老子》(《道德经》)(共选两句)。

https://mmbiz.qlogo.cn/mmbiz/IEgffG7q8atlqkZSbYhppWvndlEhaWJG6Cc8Yc4CibDJzcicGqzp2lUdFg2dwQPZDqBqPQ0L6hnHfJpyicECwLAkw/0?wx_fmt=jpeg

 《道德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第八章 )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第七十八章)

 

    第一句,意思是

  上好的行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老子认为,高尚品德者的人格应该像水那样,一是滋润万物而不与别人争争功,二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却不争名争利。

      多说一点,是老子在其他章节还说过,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说,不争是最高境界的争。所以老子的思想非常深邃,是一种伟大品格,也同时含有很高境界的权谋在里面。看大家如何运用了。

 

   再看第二句。意思是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改变得了它。柔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

   这句又说到水的第三个特点:柔。所谓以柔克刚,柔为什么能克钢?

   其一,从人心的角度来说,人人都有恻隐知心,刚强的男人受不住温柔女人的攻击。所以妻子最厉害的武器不是跟丈夫硬碰硬,而是发挥女人柔的特点。

   其二,柔的事物,因为软柔,可以随时改变方向。比如小孩子跌倒,为何身体不容易受伤,是因为他柔啊!

    其三,柔的事物,善于借势,比如滴水穿石,水为何能穿透石头,是因为从高处落下,这就是势。再如太极拳,就有所谓“借力打力”的策略。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困难,直接的办法不行,就要想到老子的水,利人不争是品格,柔弱之态是策略。

 

    再看《论语》,我在《论语》里选了两句。

https://mmbiz.qlogo.cn/mmbiz/IEgffG7q8atlqkZSbYhppWvndlEhaWJGUSHzHZNe0YkC34kB0pGibmryiaPp7qcOl0TUcNpyXOO5ggDZTpQYdGFQ/0?wx_fmt=jpeg

  《论语》

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第六)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第九)    


     第一句,,句中的“知”,读第四声,是通假字,通“智慧”的“智”。这句话的通常解释是,孔子说:“智者像水一样灵活多变,仁者像山一样坚定不移;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宋代朱熹《四书集注》对这句的解释原文是:“智者达于事理而周留无滞,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扩故乐,静而有常故寿。”

    智和仁,都是君子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但是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偏重点,有人偏向智,有人偏向仁。另外,若从同一个人的生命周期来看,青少年时期,追求“智”多一点,就是灵活,好动,快乐;而中老年时期,则更多的偏向追求“仁”,即。坚定,好静,长寿。

 

  第二句,这句没有水,但是讲的内容是水,所以也选它出来了。这句话,常被解释说,孔子在河边说,时间就像流水,一去不返,要珍惜每一天的宝贵时光。

     不过朱熹《四书集注》说“学者时时省察,无毫发之间断也”。是说,做学问,不要中断,要时刻省察。

     仔细推敲,朱熹的解释跟通常的解释,还是有差别的,朱熹侧重于做学问的连续性,而通常的解释则是在于珍惜时间。

  不过我们读经典,在于学习经典中的道理和教诲,上述两种解释都有教育意义,这样看这种解释都值得我们学习的。


    再看《孟子》。

https://mmbiz.qlogo.cn/mmbiz/IEgffG7q8atlqkZSbYhppWvndlEhaWJGhhrTnE2bdnREd2yMXcttvLTnt91X1WuX8qgHmLt3R1vcE8CnpPAWjg/0?wx_fmt=jpeg

    我从《孟子》里面选出了五段关于水的论述。从这五段论述来看,孟子对水的借喻,有四个方面,即:水势,水质,水本,水性。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借水势之不可挡做喻,第三段借水质之清浊为喻,第四段是借水之“有本”和“无本”为喻,第五段借水流向下之性为喻。


  《孟子》

    1.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

    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tǎ也;为丛驱爵者,鹯zhān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孟子•离娄上》)

    3.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离娄章句上》)

   4.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闲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孟子离娄下》)

   5.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告子上》)


 第一段的大意是: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如果做到这些,人民就会归附他,就好像水往下流,浩浩荡荡,谁能阻止它。
      第二段的大意是:民心归顺仁政,就好像水顺流而下,野兽自然向旷野奔跑一样,这个趋势是谁也阻挡不了的。替深渊把鱼驱赶来的,是水獭;替树丛把鸟 儿驱赶来的,是猛禽;替汤王和武王把百姓驱赶来的,是夏桀和商纣王。现今天下若有施行爱民政策的国君,那么凶暴的诸侯们就会替他驱赶百姓。即使他不想称王 天下,也会身不由己。

前两段,都是讲水势,即水流势势不可挡。


       第三段,《孺子歌》,也常被称为《沧浪之歌》,是先秦时期楚地流传的一首诗歌,孔子、孟子、屈原都有提到这首诗歌。《楚辞》里有一篇《渔父》,讲的是一个 渔夫唱这首歌劝屈原要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高举。意思是,现实世界有时如水清澈,有时如水浑浊,清澈的水可以清洗冠缨,浑浊的水可以洗足。渔夫和屈原显然 是两种不同的处世哲学。
      在《渔父》里,屈原是把水比喻成现实世间。
       但孔子和孟子在引用这首《孺子歌》的时候,是以水比人,意思是,如果自己是清澈的,别人就会用你来洗缨,如果自己是浑浊的,别人就拿你来洗脚。

孟子后面几句又作了引发,说,人必是先自我侮辱,别人才会侮辱他,家,必是先自己破坏,别人才毁坏它,国家也必是内部先争斗,外国才会征伐它。孟子这段话说 的也非常好,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人是先不把自己当回事,别人才会轻视他;对于家,《左传》中记载很多例子,显耀的卿大夫之家,由于内部争斗,给政敌 或者君王以可乘之机,被借机消灭。当今的家常指小家,也有此理,家内不和睦,才会有第三者插足。对于国家,如明朝末年,假如不是国内起义,满清也没能力入 关,占领整个中国。

最后那句名言: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源出于《尚书》,原文是: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huàn]违和逭,都是躲避的意思,全句是说,天灾尚且可以躲避,自己酿的灾祸,就没办法躲开了。

 

第四段的大意是:徐子说:“孔子对水有极高的评价,他说:‘水呀,水呀!’对于水,孔子取哪一点呢?”孟子说:“源头里的泉水滚滚涌出,日夜不停,注满洼坑 后继续前进,最后流入大海。有本源的事物都是这样,孔子就取它这一点。如果没有本源,像七八月间的雨水那样,下得很集中,大小沟渠都积满了水,但它们的干 涸却只要很短的时间。

水之本,是它的发源地;人之本,是什么呢?我们想一想:自己有没有“本”,自己的“本”又是什么呢?

   年轻的女子或许说,自己的“本”是美貌,“李刚的儿子们”会说自己的“本”是有权势的老爸,豪气上的人说自己的“本”是一群铁哥们,更多的人则经常说自己的“本”是经营多年的人际网络……

    静心思考,发现这些都不是“本”,都只能是“末”。《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世上有多少人,其一生都不知道本末之先后,把“末”当做“本”,日日疯狂追求,真是可悲啊!

   到底什么能算是本?

   本,只能是在自己身上求,不能在别人身上求。

   本,只能是内在的,不能是外在的。

   所以,本,只能是我们自身的修为!

 我们要时刻想到这个“本”,不断的滋养它,加固它,从而使我们的人生之河,奔流不息,永往直前。

 

 

第五段,是孟子针对告子的言论而做的反驳。我们先看看告子是怎么说的。

 告子曰:性犹湍[tuān]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袂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告子说:人性就好比是水势急速的水流,在东边冲开缺口就向东流,在西边冲开缺口就向西流。所以人性没有善与不善之分,就好比水没有固定的流向一样。
 孟子说:水 流确实没有东流西流之分,但是没有上流下流之分吗?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好比是水向下流淌一样。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淌的。如今的 水,被击打就可以溅得很高,可以使它高过额头;堵塞水道使它倒行,甚至使它流上山岗。难道这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使它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不善良,其 本性的变化也是一样的。

 

自古以来,人性的善恶论说,就有三种,主张“性本善”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主张“性本恶”的代表人物是荀子和韩非子。还有第三种就是上文告子说的,人性不分善恶,看外界如何引导。

对这三种观点,大家可能各有意见。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

从德育的出发点看,应该承认人性本善,这是教育的信心来源。

从教育的方法来看,要从人性无分善恶去思考,这样,你就会想法把被教育者往好的方面引导。

从国家法律或企业管理制度的制订方面看,着眼点肯定是放在性恶论上,就是考虑到坏人能想到的各种漏洞而制定防止措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