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奥运会开幕式看张艺谋江郎才尽

(2008-08-10 10:40:39)
标签:

奥运开幕式

张艺谋

奥运开幕式不足

李华

评论

北京奥运

体育

分类: 杂文随笔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终于举行了,估计是奥运史上空前绝后的极具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耗费的创举,无人可比,外国人也会瞠目结舌。
 
在耗时最长(晚八点多开始,翌日零点多才结束)、耗资最大(简直就是金钱的堆砌,外国人决不会这么挥金如土、内容纷繁(几乎包容量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堆砌了太多的中国历史文化元素,唯恐别人不知道这是中国举办的奥运会)、元素庞杂(包括了人类的文化、历史、科技、人文等等)、形式华丽(没有哪个国家能相比)、技术多样(采用了五花八门的现代科技手段)、节奏拖沓(内容太多、想表达的意思太庞杂、主题思想就难以连贯)的奥运会开幕式,给组织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还好,虽然开幕式冗长、拖沓、稀松,还是顺利地结束了,中国人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奥运会的文化宣传简直就是中国现代名人的展示,开幕式更是如此,选择了在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中国人,张艺谋、李宁当仁不让。张艺谋似乎已经成了中国文化向世界宣传的旗手,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非他莫属。奥运会开幕式结束了,张艺谋再一次向人们证明——张艺谋江郎才尽了!
 
张艺谋不愧是摄影专业出身,对色彩和构图极为擅长,做摄影最合适,历史却开了个玩笑,一不留神张艺谋由摄影变为了导演,而且是中国著名导演,世界上的著名艺术导演。做导演对于张艺谋来说属于张冠李戴,他缺少导演的素质(有思想、有文化、有想象力、有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专业训练(高度协调能力、优秀的专业技能),但是他懂得如何扬长避短,导演的能力不能够,就拿摄影的专业技能来凑,利用自己的位势整合/堆砌其它元素,表现为用胡乱堆砌的形式美而代替内在的实质美。

张艺谋对中国文化认识很肤浅,成名是借助了外国人对中国国文化的陌生和好奇,成名后更借助于自己的名声引来的投资,在所谓大片《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里不断展示他摄影专业的特长,似乎形成了一种模式,一味追求大场景、绚丽色彩、豪华场面、看似强大的演员阵容,但故事缺乏思想、情节混乱、内容堆砌,既没思想、缺乏连贯的情节,也缺少艺术形式的连贯性,更缺乏震撼人们心灵的内涵,缺乏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统一。
 
张艺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国内人们习惯资源不用过期作废,没有人考虑观众的感受,除非自己彻底没有了被利用的价值才不得不作罢,张艺谋也就这么撮合用了,有人认为他能为奥运会作招牌,好像人们前来观看奥运会,都是冲着中国这些艺术名人来的似的。
 
张艺等老将还在发挥余热,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近几年中国整个社会发展趋于保守,实际上在倒退,体制形右实左——形式上是经济第一,实际上是政治第一,经济改革开放倒退——垄断更加集中、寡头垄断推动物价上涨,追求怀旧熟悉度——歌坛还是10年以前那些人。。。。。

 
奥运会开幕式的《大脚印》、《倒计时》、《画卷》、《文字》等还是有创意的,表演的还不错。
 
但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组织的不理想,尤其是缺乏新意的主火炬点火仪式,没有给盛大的开幕式锦上添花。
 
一、不足之处:
1、宣布开幕式,主持人与胡主席配合得不好,让胡主席感到仓促,仪态有失雅观。
2、整场的开幕式的时间控制不好。原定的是20:00开幕式正式开始,计划23:30分左右结束。可是,开始就晚了,结束超过了零点,为赶时间,结束让人感觉草草收场。
3、2008人击缶而歌只想表现某种文化元素,没考虑现场效果,难以看明白要表达什么,也难以听清他们唱的是什么。
4、3000孔子弟子手执竹简,高声吟诵《论语》,也是如此,难以听清、看清他们吟诵的是什么。
5郎朗与5岁的北京小女孩李木子共奏钢琴,看上去,不像共奏钢琴,而是像郎朗在教北京小女孩李木子学奏钢琴。
6、绳索吊人或吊物去点燃主火炬,在以前的运动会见过,而且,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演出中,已经多次出现绳索吊人表演的镜头了。
7、李宁奔跑与画卷展开脱节暴露出组织协调能力差,开始时李宁跑快了、画卷展开慢了,调整起来迟缓,结果又矫枉过正,搞成李宁跑慢了、画卷展开快了,这种画龙点睛之处的失误,格外引人注目。
 
二、概括“五多”印象:
1、平面、立面放电影的痕迹多。
2、每个片段里参加演出的人数多。
3、集体的、重复的动作多。
4、燃放的烟火多。
5、吊人的多。
 
越想搞好,越卖力气,越卖力气,越弄得画蛇添足了。心态平和些,事物做起来就从容,更符合“和谐”的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