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汶川地震李华四川都江堰抗洪救灾杂谈 |
分类: 杂文随笔 |
看到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一个个抢险的感人画面,使我不禁联想起三十年前我在四川灌县(现在的都江堰市)参加抗洪抢险的经历。
1978年夏季,我在四川崇庆县(现在的崇州市)与灌县交界的山沟里当兵,一天入夜电闪雷鸣,大雨磅礴,深夜大概零点,连续的紧急集合哨响起,队长大喊“紧急集合,不打背包,系腰带穿雨衣,楼前集合!”我们训练队100多人在雨中集合,训练队的干部都在队前站立,队长说“山洪暴发,都江堰发生堤坝坍塌,水情就是命令,上级调派我们要去抗洪抢险。病号留在家里,所有人把身份证件交给队里专人保管,出发!(哪有时间写遗嘱呵)”。我所属的部队乘坐解放卡车,星夜兼程赶赴40公里外的都江堰江岸。
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心里非常紧张,牙齿上下打颤,人在雨衣里颤抖。漆黑的夜里,我们下车深一脚浅一脚走向轰隆咆哮的岷江江边,穿着鞋趟过一段溢出的江水,来到堤岸边。前边不知说什么,传到后边才知道要一个人挨一个人地传递石头,前边的人把搬运的石头装入竹笼里,顺着江堤滚下去,作为江堤的防护屏障,避免洪水冲垮江堤。搬呵搬,搬呵搬,累呵!石头越来越沉,几乎用尽吃奶的力气,用腰、腹、臂等身体可以依托的部位在移动石头;饿呵!眼冒金星,后悔昨晚吃饭时没多吃点饭;前面没有停下来,后面就无法停下来;到现在也想不明白,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小青年在江风大雨中是怎么咬牙坚持干了一夜的,大概是凭着军人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的自我激励。
清晨,雨稀了,前面传来原地休息的号令,我们瘫倒在江边冰冷的石滩上,冷风嗖嗖,我们裹着雨衣,睡着了。一阵江风把我冻醒,望着启明星、天边的鱼肚白,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饥寒交迫”的滋味,又饿、又累、又困、又渴,身边什么也没有,只有硬抗着。从小长这么大,我还从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艰难困苦,有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凄凉感。当兵的也是人,也是肉长的,也需要补给,在抗洪中,一切都是忙乱的,一切都缺乏,我们只等着下一批部队与我们换防。
早晨我们换防的部队替换下来,回到营区,大家直接冲进食堂,狼吞虎咽地吃了三四个馒头,喝了两大碗稀饭(平时只能吃一个馒头,一碗稀饭),上床倒头就睡,一气睡了十个小时,下午五点多肚子饿了才陆续起床,真是疲惫不堪。
这次抗洪抢险,我们因为是小兵被照顾,没有到第一线,听说:江堤被冲开200多米的口子,有人被江水冲走。当兵抢险,危险就在毫厘之间,不容你去思考。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次有惊无险的抗洪抢险。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身为军人,一定会冲到危险的第一线,打起仗来流血牺牲都在所难免,何况流血流汗呢?
看着电视上那些空降兵、陆战队、武警和消防员冲在地震灾区最困难的地方,看到他们疲惫的身躯,饥渴的面容,回想起在我的一生里也有值得骄傲的惊心动魄的抢险经历,我深感欣慰,在抢险救灾军人队伍中,我也是曾经的战斗员。
现在我的那些在部队上的战友都是大校级军官了,我们会为曾经一起并肩抗洪战斗过而自豪。
向所有战斗在抗震抢险第一线的官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