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旅行札记 |
颤音?
生活中有颤音,诸如:老板训斥、夫妻吵架、朋友反目、丢钱撞墙之类的事情。旅行也有颤音,下面我就说说。
在额济纳旗,大体情况都很好、很顺利,只是10月13日我们一行七人(我、纳木错、3个重庆人、2个苏州人)去黑城、怪树林,遭遇“颤音”。
到黑城,远远见到两座白塔——假得厉害,就有失望,下车问价,标价50元/人,现在不是旺季(十一过了),报价25元/人,还价7人可买5张票,关键是两座白塔涂抹后假得厉害,失去了遗址的感觉,大家决定不进去了,在外围拍张照,回怪树林。
一个蒙古族人见我们不进去,不依不饶,不让我们靠近铁丝网围栏,我们远远爬上土坡,他还骑摩托车追来,找茬威胁要扣车让我们走回去(30多公里荒漠),后来我们买了一张票(25元)给他下个台阶,少数民族个别霸道的人很难缠,跟他将不了理,大家都觉得含蝇在喉,极不好受,给额旗之行抹了一道阴影。这算着此行的“颤音”。
自从10月12日开始,额旗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网络不通、手机找不着网络、长话听说也不通了,没人说得清楚是何原因,人们猜测——与飞船发射有关。不过这种保密手段也太落伍了,既不解决问题,也给其他事物造成损害。几天没有音讯,家人有点紧张。好在该拍的景物都拍了,赶紧跑出这块“是非之地”。
我们去八道桥附近的沙漠拍片,看到公路边因黑河放水形成水塘,有许多野鸭、水鸟栖息,景色很美。自然就是这么残酷,有水就万物繁荣,反之只有死亡,至少充满死亡的气息。那天风沙很大,飞沙走石,我们一行人都望沙兴叹,收起相机(否则相机就要进沙子),我事前作了准备,把相机罩上防纱罩,艰难地走在沙脊上。拍完一卷不敢换卷,就跑出来。相机手动对焦环还是进了沙子,只是不妨碍使用。这只是在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不是到在沙漠中怎么生活?
据当地人说:1979年额旗归甘肃管辖之前,黑河常常放水,水源不断,之后划给内蒙管辖,黑河就不放水(黑河源头在甘肃),居延海(西海、东海)相继枯竭。现在每年农种、胡杨节放的水,也是中央出钱向甘肃买的水。不过,西北决水,漫步边际地放水,河水满荒漠漫灌,浪费非常大,使用效率很低,浪费加速了水源的枯竭。近来政府花钱在修水渠,这样就会使水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我已经昨天离开额旗,经左旗到达银川,下午去西夏王陵,明天去榆林,经绥德/米脂/太原回家。
2003年10月15日11:30于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