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石刻艺海之华珠——25
标签:
历史旅游教育文化随笔 |
《西狭颂》刻于东汉灵帝刘宏建宁四年(171)。所在之地,东汉时归益州武都郡下辨县,今属甘肃省陇南市成县,位于城西之抛沙镇,踞天井山鱼窍峡之西狭中段(庄子山冈至青龙头段)南侧面北崖壁(即阴面)上,去谷底约10米,因其位置而称《西狭颂》或《西峡颂》。其四周还有宋代、清代、近现代一些名人的访古题刻。2001年,《西狭颂》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侧建有保护性碑亭。
根据石刻之内容,后人称其全名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有《李翕碑》《李翕颂》《惠安西表》《惠安西表摩崖》等简称。其高220厘米,宽340厘米,由碑额、碑文、五瑞图、题名四部分组成,其整体见图1所示拓片。
游人面对崖壁看去,摩崖石刻顶端为题额,从右向左,五瑞图、碑文、题名依次展开。按此顺序,五瑞图、碑文、题名的拓片拼接形成图1,但相对位置并不准确,并且原石的五瑞图、碑额、正文、题名等不在同一平面,但这些从拓片中看不出来。
图1
题额“惠安西表”,位于碑文上方,字体为小篆,字长约13厘米,宽约9厘米,两者不在同一平面。
五瑞图刻在摩崖石刻最右侧,位于碑文右侧的拐角处,两个雕刻平面之间有一个交角,略大于90°。整个画面纵高210厘米,横宽110厘米,阴线刻画图像6幅和对应题记6处15字。按照五瑞图拓片,勾勒出图2所示白描图像。
五瑞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甘露降。画像采用分层散点式构图,五瑞分居两层,6幅图像疏密有度,错落有致,动静结合,遥相呼应。
图2
碑文亦称颂文,居摩崖石刻正中,所占面积近似正方形,高、宽各约145厘米,阴刻隶书20行,满行20字,共385字,每字之径略大于4厘米,略有漫漶。内容记述并歌颂了武都太守李翕修治西狭阁道、造福于民的政绩。
《西狭颂》碑文字体为隶书,但字形正方,不同于取横势的、常见的扁方隶书,在汉隶中极为少见,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其结字平正质朴,宽博疏宕,平淡大气。
碑文之后是所谓题名,记载了武都郡太守李翕的下属官吏的姓名。
题名共两处。其一在碑文左侧,即《西狭颂》之最左侧,其雕刻平面与碑文基本重合,共12竖行,计114字。其二位于五瑞图木连理图像下约10厘米处,计4竖行34字,最后一行只有一个较大的“记”字,应系增刻,但不知何时何人所为。
题名为阴刻隶书,字形略扁,小于正文。其二部分位置不显,明代以前从未著录,拓印亦多有遗漏。
往者为文,皆称美《西狭颂》之隶书,或颂武都太守李翕之善政。我认为,其所以能为石刻之明珠者也,在于《西狭颂》之奇异。
首先,该摩崖石刻历经1800余年风吹日晒,灾难兵燹,居然保存完好,碑刻字体清晰如故,实在是奇异之一也。据《西狭颂》所在地抛沙镇政府门户网站介绍,古摩崖石刻依旧神采照人。而东汉时镌刻的碑石,至今基本都是字迹漫漶。
其次,常见的摩崖石刻,往往是字大而少。《西狭颂》之刻字并不大,而且字数较多。因字小而多,镌刻崖体为花岗岩,石质坚硬细密,故攀岩刻字的难度极大,乃石刻又一奇异之处也。
其三,《西狭颂》不仅是刻字,还有线刻图画,风格类似“画像砖”,此奇异之三也。
其四,《西狭颂》的叙事与历史之间,谜团重重,此奇异之四也。
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宏当政时,建宁三年(170),李翕出任武都郡太守,主持修建的西狭栈道。仅一年,镌刻《西狭颂》,纪念西狭栈道完工并颂扬李翕善政。很难说,这么快的施工速度之下,没有过度役使民夫的原因。值得注意,汉灵帝光和七年(184),黄巾之乱发动,两事件仅间隔14年。因此,我以为,不可低估其史料价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