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岛记

标签:
旅游杂谈随笔 |
南澳岛记
10月30日,在南澳岛零距离接触南海,是汕头访游的最深刻记忆。
从汕头市区,穿越南澳跨海大桥,约花费1小时车程,登上南澳岛。
南澳岛地处闽、粤、台三省交界海面,有“粤东屏障、闽粤咽喉”之称。据说,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以南澳岛为主体,由37个岛屿组成;在中国12个海岛县中,她是唯一的全岛域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海岛,还是中华白海豚重要栖息地。
登岛甫始,就收获一个小惊喜。
南澳岛的航标灯是网红景点,见图1,大家纷纷前去打卡拍照。尚未近前,只闻听一片欢呼,“快看,海豚!”抵近一看,有两头白海豚鱼贯跃出海面,倏忽不见,随即又腾身而出。心中暗数,似有3头之数。接待我们的友人说,“你们的运气太好了!我在汕头30多年都没有看到海豚。”可惜我的手脚不利索,没有记录下海豚矫健的翻腾倩影。
一接触海水,大家顿时玩心大发。尽管都年近古稀,却也忘记年龄,童稚之态毕露,以致友人揶揄道,“看来大家是第一次看到大海啊!”彼时,有人漫步、有人雀跃,有人戏水,有人放歌,有人吹奏口琴,种种玩耍形态,不能一一细说,当然也不会忘记拍合影,玩了个不亦乐乎。
青澳湾建有北回归线标志塔1座,名曰“自然之门”,见图2,并有配套广场,按照建成时间排序,这是中国第11座。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点的最边缘界线,有两条,北纬23°26′纬线为北回归线,南纬23°26′纬线为南回归线。回归线是热带和南北温带间的分界线,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为热带。
站在海滩向远处望去,视野无垠,海浪排闼,波涛翻滚,碎玉若堆。我忽然悟出,万里晴空之时,并无“水天一色”景色,定是天蓝水碧;若阴阳参半,晴晦不明,则水天皆为一色青。青澳湾水天一色、海浪奔涌的画面,如图3。
尽兴之后,即在海滩边酒家进膳,此番海鲜是满满的潮汕风味,又成为大家的舌尖上的记忆。
南澳岛是明清两代的海防重镇,也曾是倭寇的根据地。事实上,到抗倭战斗的晚期,一些号称是倭寇的匪群,其实都是国内的海贼,岛上的吴平寨就曾是海贼的巢穴。
闽粤南澳总镇府(图4)中,可以看到有一通闽粤界碑,说明当时南澳岛分属福建、广东两省管辖。这说明,在明清两代,军事上的防区划分与行政辖域划分并不重合。
在参观闽粤南澳总镇府时,有历任总兵的名录和南澳总镇府演变历史的介绍,还有几件文物涉及郑成功,可惜过于泛泛,没有形成体系。
顾名思义,宋井风景区和宋代开凿的水井有关。据说,宋井有三口,为蒙古灭宋战争时开凿。因蒙古兵进迫,宋代朝廷退经南澳岛,开挖了分别供皇帝、大臣和将士兵马饮用的“龙井”、“虎井”、“马井”三口井。宋井原在山坡上,后因地质变动,逐渐下沉到海滨,变成海滩井。宋井的神奇之处,在于神秘莫测,时隐时“浮”,虽身处海滩,且海水灌之,却永不枯绝,水甘而醇。
相关资料介绍,自清代光绪十五年(1889)以来,只“浮”现过“虎井”、“马井”,“龙井”不见踪影。“虎井”曾于1969年“7.28”台风时露出,距“马井”西南约20米。今所存者乃“马井”。1984年秋,“马井”再次“浮”现,人们采用定标等方法保留下来,使其不再隐身,并修建护井台保护。
实地观赏,不知其妙,因不得其水而品。唯宋井附近之礁石受海浪冲击之景色,颇值得一观(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