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我见
(2024-07-01 15:14:13)
标签:
文化文学评论教育历史随笔 |
《道德经》之我见
张珏成
1972~1974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古籍,包括古本《老子》,材质为丝帛,学术界称之为帛书《道德经》。整理复原后,人们发现该版本与流行版《道德经》存在着一些差异。
于是,一些文人利用“不同版本《道德经》存在差异”这件事情,贩卖私货,一时舆情甚嚣尘上,于今更是为甚。有人危言耸听,宣称“中华文明的基因被人动了手脚”;有人夸大其辞,鼓吹“帛书《道德经》颠覆我们的所有认知”;有人蛊惑人心,号称“帛书《道德经》可以提升人们的心智,读懂者的人生就开始开挂”。如此种种,堂而皇之地发布于“抖音”等小视频媒体、“今日头条”等自媒体,不能一一而足,其中不乏号称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高级知识分子”。
众所周知,《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道德经》《老子五千言》《道德真经》,为春秋时老子(即李耳、李聃)所著,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国学者通常认为,《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作,道家及道教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根据百度百科“《道德经》”、“老子”两词条的介绍,《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百度百科——《道德经》”词条称,《道德经》以“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中华文化之源”(参见百度百科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道德经/327138)。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据此可知,老子《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
司马迁将老子、庄子(即庄周)、申子(即申不害)、韩子(即韩非、韩非子)等四人合作一传。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司马迁引用《老子》语录,化之而为对老子的评语,“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老子“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评庄子,则说庄子“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论申不害,则有“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等语;说韩非,则为韩子“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之评。
自老子《道德经》问世以来,对此著作进行注释学者多如过江之鲫,各种注释之作汗牛充栋,代表著作有三国时期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清代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王弼所注校的《老子道德经》通行本分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学术界以之为通行本,认为其为传世本中最早版本。魏源对王弼注校的《道德经》通行本八十一章又进行加工,“著其是,舍其非,原其本,析其歧”,合并为六十八章。这些内容可参见百度百科相关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老子道德经注校释/7469670?fr=ge_ala,https://baike.baidu.com/item/老子本义/4483678?fr=ge_ala。
1993年,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楚墓也出土了一批竹简,包括古本《老子》,学术界称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为简本。虽然郭店楚墓竹简的《老子》只是残存,但对于澄清认知,极有益处。
有研究者认为,老子《道德经》流传至今,有三种版本类型,王弼所注校的通行本《老子道德经》;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本为依据,整理复原后的帛书《道德经》;以郭店楚墓竹简中残存古本为依据的《道德经》,但因为残存竹简太少,无法形成完整版本。
在互联网上,网名为汉唐经方再传承的作者介绍了网络版帛书《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真正的原版[珍藏研读]》,发布时间:2022-07-21、21:30,发布地点:北京,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
__biz=MzAwMTA0ODkwNQ==&mid=2650449953&idx=1&sn=cbb5b4973cd0120448a05449
“百度百科——帛书《道德经》”词条说,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老子(甲本)》为5344字,《老子(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但是,该词条的行文令人无所适从。从字数说,《老子》甲、乙两种版本几乎相等;“重文”的意思是异体字,用在这里纯属卖弄文字;“外加”有歧义,是正文之中既有异体字,又有正体字之意?还是正文之外,又罗列了异体字之意?实在让人不知何解。结合汉唐经方再传承的介绍文字,根据甲、乙本字数几乎相等的情况判断,该词条的说法当属正文之中使用了异体字,又用正体字加以说明的意思。
从“百度百科——帛书《道德经》”词条介绍的网络版帛书《道德经》的文字看,汉唐经方再传承的说法是成立的,但并不重要,原因见后。
名为汉唐经方再传承的作者声称,帛书《道德经》很有可能是直接从战国时期的竹简上转抄过来的,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保存最为完整、最接近原貌的古本《老子》。《老子(甲本)》不避刘邦名讳,因此可推断,该本当抄写于刘邦称帝之前;《老子(乙本)》避刘邦名讳,因此可断定,该本是汉代抄写本。
汉唐经方再传承的说法并不严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道德经》是否转抄自春秋战国时期、抑或秦汉代竹简,需要有事实依据,不能武断下结论。因此不能说,帛书《道德经》是迄今为止所发现保存最为完整、最接近原貌的古本《老子》。
至于帛书《道德经》避刘邦名讳与否,很多文献持有与“汉唐经方再传承”相同的观点。我个人以为,此说可以作为转抄时间的旁证,但不能作为确切的证据。卞仁海的文章《出土先秦两汉文献中的避讳材料述论》(发布时间:2022-09-23、20:00,发布地点:湖南,发布网站:微信公众号“善本古籍”)说,利用避讳字和时代的对应关系,可以进行一些文史整理和考证工作,如校勘文字、辨伪、鉴定版本或考证文献的抄成年代等。但是,避讳字用于文史考证不能作为唯一的证据,必须结合其它证据,如文史材料的综合特点,才能得出可靠的考察结论。
“百度百科——马王堆帛书”词条说,1973年12月,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了马王堆帛书。“百度百科——马王堆汉墓”词条说,马王堆汉墓3号墓的墓主是利苍之子。利苍是汉墓2号墓的墓主,汉代初期长沙丞相、轪侯。汉墓1号墓的墓主是利苍之妻。马王堆3号墓墓主、利苍之子的下葬年代是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因此,断定帛书古本《老子》甲、乙本抄写于前168年之前无疑,对其抄写年代的推断,“汉唐经方再传承”的说法或许可以成立,但需要更多的证据给予支持。
根据“百度百科——郭店楚墓竹简”词条,简本《老子》是迄今所见的、年代最早的《老子》传抄本,有甲、乙、丙三种版本,仅存2046字,约为通行本的五分之二。残存简本《老子》不分上、下篇,即无《德经》和《道经》之分,其绝大部分文句与通行本《道德经》相近或相同,但章次不相对应。该词条称,简本《老子》分见于传本(即通行本)《老子》的三一章,其内容有的相当于传本全章,有的只相当于该章的一部或大部。
“百度百科——郭店楚墓竹简”词条之说有所不当,尤其是特意指明通行本《老子道德经》三一章。经查证,通行本的三一章的字数为115字,不含标点。而残存简本《老子》为2046字,即使甲、乙、丙三种版本均包括通行本三一章,也不过占据345字,因此,残存简本《老子》必有多章。按此推理,本词条的说法应该是,由于残存字数过少,看不出残存简本《老子》有上、下篇之分;简本内容分见于通行本《老子》对应章次,有的相当于通行本某一章的全章,有的相当于通行本某一章的一部或大部。
程水金在《郭店〈简书老子〉的性质及其学术定位》(网址:https://ric.whu.edu.cn/info/1006/1881.htm)一文中指出,古人抄书有篡改古书的可能,《老子》一书的流传过程中不免后人附益。程水金并认为,郭店楚墓《简书老子》是《老子》一书的“摘抄”,其学术价值主要是《老子》一书的版本校勘。我赞同程水金的观点。
考虑到初始版本的《老子》或《道德经》为竹简、木简版,而简本书籍的特点之一是容易散编,即编排竹简、木简的绳子散开,使得竹简、木简的顺序错乱。因此,残存简本《老子》、帛书《道德经》、王弼所注校的通行本《老子道德经》的上下篇、章次、语句顺序之不同,实属正常,不应该认为有人为的主观故意,不能说“中华文明的基因被人动了手脚”;不能说“帛书《道德经》与通行本截然不同”。声称“颠覆我们的所有认知”,“读懂帛书《道德经》,可以提升心智,人生就开始开挂”之类的说法,实在太过夸张,过分且无良知。
综合上面的讨论,我以为,上述三种版本的《老子》或《道德经》,即残存简本《老子》、帛书《道德经》、王弼所注校的通行本《老子道德经》,可以互相验证、稽考,但不能仅肯定其中一种版本而否定另外两种版本,因为现在已经无法确认老子当年的原著《道德经》。在如此长的历史年代后,在传抄过程中,《老子》或《道德经》的内容出现一些不同,都是特别正常不过的现象,如上下篇、章次、语句顺序之不同,用词不同和避讳等,实在不必过于较真。
至于《道德经》的内容及其意义,古人所论“道德”之意极其丰富,亦有分歧,即便在《老子》成书的战国时期。因此,《道德经》以及其它古籍中之“道德”的含义,《道德经》的释读,也当见仁见智。
在我多次读过《道德经》之后,深感“百度百科——《道德经》”词条部分所言极是,但一些词句言过其实。《道德经》涉及很多社会生活方面,并且带有强烈的哲学意味,但它绝不是哲学著作,而是关于社会统治的“帝王之术”的论述。“百度百科——《道德经》”词条说,“《道德经》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