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品性”词语释义的探讨
(2019-07-23 00:39:30)
标签:
语言文字文化教育杂谈 |
目前的语言工具书没有将“品德”和“品性”解释清楚。
《现代汉语词典》中,“品德”一词的解释为“品质道德”,将“品性”解释为“品质性格”[1]。而相关词语“品格”、“品行”、“品质”,在《现代汉语词典》的注解则分别为,“品格:品性、品行”;“品行:有关道德的行为”;“品质: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1]。
显然,这样的解释彼此矛盾,相互之间没有逻辑联系。
基本问题在于“品”、“质”、“性”、“德”、“行”等几个字的意义。
“品”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品质”[1],而《新华字典》注解为“性质”[2]。《现代汉语词典》将“质”解释成“性质、本质”[1],《新华字典》的释义是“本体、本性”[2]。“性”的有关意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性格”;“物质所具有的性能,物质因含有某种成分而产生的性质”;“在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表现”[1]。《新华字典》对“性”的解释为“性质”[2]。可见,“品”、“质”、“性”3个字的基本意义一致,在于事物的固有属性即本质、本性。“品性”、“品质”、“性质”、“本质”、“本性”等是同义词或者近义词,都是同义叠加构造的合成词,也都是并列复合词。
《现代汉语词典》对“行”的有关解释为“行为”[1],《新华字典》的有关解释更加详细,是“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行动”[2]。因此可以认为,“行”即“行为、行动”。这样的话,“品行”就是“品质以及表现品质的行为或行动”,是一个异义叠加构造的合成词,也是并列复合词。
“德”恐怕是中国汉语中歧义最多的字之一,其古义肯定和现在不同,肯定不是只有“道德”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将“德”解释成“道德;品行;政治品质”[1];《新华字典》中,“德”的有关解释为,“好的品行”;“道德,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规范”;“信念”[2]。这里提示,《现代汉语词典》中,也将“道德”释义为“人们的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规范”[1]。
将这些关于“德”的解释与“品”的解释联系到一起,就出现不协调释义。例如,将“品德”一词的解释为“品质道德”,就有矛盾。道德是人们的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规范,人的“品质”无法与“道德”相提并论。如果将“品德”一词的解释为“品质”和“好的品行”,或者“品质”和“品行”,恐怕也不融洽。
根据文字的历史背景和上下文语境,推断“德”含义,得到合乎逻辑的解释,不啻为解决问题之道。
因为“道德是人们的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规范”,所以,不妨将“德”解释为“社会交往行为”,如此,则“品德”一词可解释为“品质和表现品质的社会交往行为”。这个解释与前面的“品行”接近,但范围大为缩小。
合乎逻辑地,“道德品质”不是“品德”的释义,不是道德与品质,而是指道德方面的品质。“公德”是公共场合社会交往行为的准则、规范;“私德”是个人的社会交往行为准则、规范。在公德和私德这两个词语中,“德”就是“道德”的意思。“俭以养德”的“德”是“品质”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则是用克制欲望的方法,达到培养品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第3版.
[2] 佚名.新华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12月,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