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诫子书》读后之思考
(2019-05-19 22:49:59)
标签:
教育历史文化时评杂谈 |
诸葛亮《诫子书》读后之思考
《诫子书》体现出诸葛亮从品、学两个方面教育儿子的意思。
开篇即以“君子”发起议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大多数人都认为,诸葛亮在这里要求儿子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我想,诸葛亮的意思并非如此。
因为,古人所以为的“君子”,所论之“德”、所议之“修身”,与今不同。而且,在不同历史时代,它们的含义也不一样。
“君子之行”的“行”,是“品行”之“行”。“品”为“行”本,“行”为“品”表。
诸葛亮没有明说,他讲的“德”是哪些品质。他只是说,“君子”的行为要“静”、“俭”,而“静”、“俭”之目的是修身、养德。他也没有明说,什么是“君子”。
由下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静”就是“宁静”,是沉着冷静、从容不迫之意;“俭”就是“淡泊”,是淡然物欲、专注功业之意。
我以为,如果考虑到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社会结构与制度、士大夫阶级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诸葛亮的抱负和才干以及经历、历史书有关“德”的记载只能反映统治阶级的事迹等,诸葛亮所说“修身、养德”是“治国”所需要的人格力量,并非现在的公共道德和善良、正直、诚实、助人为乐等私德。
当然,人格力量与公德、私德相关,但并不同一。如果一个人的公德、私德极差,一般不具有人格力量;一个人的公德、私德极好,不一定具有人格力量。一个人的人格力量体现在服众,让人悦服,所谓“君子之德,孚众而已”。服众就需要让人感觉可依靠、可信赖,是多方面品质综合作用于他人产生的感觉,而做事沉稳冷静、分析形势睿智、处理事物精干、分配利益公道是他人产生可靠感的基本素质。
所谓“君子”属于上层统治阶级,其出路是当官为吏。三国时期,选拔官员依赖士绅推荐制度,即“举秀才、察孝廉”,然后被官府征辟为官员,而士绅推荐以门阀制度为基础。到三国后期,曹魏才开始逐步推行“九品中正制”。
士大夫阶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要求其具备相应的“德”,即完成统治任务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从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允诺出山,而之前的官府征辟,诸葛亮都辞谢不就来看,体现出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义。诸葛亮之所以追随刘备,无非刘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征服了诸葛亮,诸葛亮也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征服了刘备。诸葛亮追随刘备后,处理各种事物谨慎小心,廉洁奉公,也体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所以,后来有“诸葛一生唯谨慎”之语。
顺便提一句,诸葛亮追随刘备后所作所为,不能以为诸葛亮有“匡扶汉室”之志。以诸葛亮之智慧,岂能不知晓三国初期的天下形势?以刘备之善于收聚人心,岂能不知晓天下人心向背?
诸葛亮所谓“君子”,也是苏轼所言之“豪杰之士”。
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非淡泊无以明志”的志,既是苏轼所言之“远志”,也是修身、养德之志。后面的修身、养德之志,是“远志”所包含的内容。“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是“远志”,而“宁静”之目的在于成就“远志”,就是办成大事,有大作为。因此,“宁静”是沉着冷静、遇事不慌、进退有据的意思。
才干也是服众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所以,在下文中,诸葛亮又告诫儿子,“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同样,诸葛亮也没有明说,他讲的“才”有哪些,“学”的内容、方法以及途径是什么。
这里,诸葛亮的语言平淡无华,不如《三字经》精彩,更不如韩愈的警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精辟。这是因为诸葛亮所说的“才”“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才”“学”,没有明确固定的范围。但是,应该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才”“学”不是考据文字的寻章摘句之才学,如韩愈所为,而是“治国”之学问,“治国”学问的成就不在于“业精于勤”,而在于审时度势、知人任事、坚毅果干。故此,诸葛亮没有提出孜孜不倦,刻苦用功的要求。
才学方面,诸葛亮说“非志无以成学”,也提到“志”,这是才学之志,也是“远志”所包含的内容。
显然,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而言,光有远大志向是不够的,至少需要“德”与“才”两个方面的支撑,否则就成为志大才疏,一事无成。
诸葛亮《诫子书》着力点在“德”,在于修身、养德。下面他接着讲,“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实际和前面同样的意思,都是指养成“宁静”。修身、养德必须戒绝“淫慢”,“励精”就是修身、养德;修身、养德必须戒绝“险躁”,“治性”就是修身、养德。显然,潜心于“学”、立志成“才”也需要养成“宁静”。
因此从整体看,《诫子书》把“才”“学”也纳入“德”,属于修身、养德的范围。
诸葛亮《诫子书》给我们的启迪是:
(1)教育孩子要从立志开始。
(2)立志不能空谈,更要为孩子构建实现志向的“德”和“才”之体系。
(3)在个人素质方面,实现志向的基本途径是修身、养德,重点是“静”、“俭”。
值得注意的是,“君子”之“静”,不是单纯的沉着冷静,而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君子”之“俭”,不是单纯的淡泊名利,而是不要刻意追逐名利。“静”是为了有作为,“俭”是为了有成就。因此,这是一种“不争之争”。当修身、养德到较高境界,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够“得之不喜,失之不忧”,那的确就具有很强的人格力量,而成败得失也确实无所谓计较了。
所以,古人在立志和做人方面提出“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古人讲的“立德”最早是“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是开创以“德”来教化民众的意思,但后来也演变为修身、养德。
当然,现在的时代不同于诸葛亮时期,但我以为,从个人心境修炼为起点的修身、养德依然是正视人生的立足点。如果一个人能够努力奋斗,但又不计较成败得失,那么他不确确实实地度过了其人生?虽然完全淡然物欲不可能做到,毕竟每个人都有口腹、身家之累,都要为生存挣扎,但修炼“静”、“俭”的心情还是可以进行的修身、养德功课,如此,一个人努力奋斗之后,不是也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老年?
我以为,以诸葛亮之智,他很清楚,一个人的成就并非完全由个人意志所能决定,其间的影响因素和变量实在太多。当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抱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心态,有怀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做事情态度,那么,事情的结局无论怎样,自己都是毫无遗憾。
实际上,诸葛亮的生平已经为其《诫子书》做了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