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吾十五而有志于学”句之管见

(2015-03-10 12:29:29)
标签:

文化

教育

知识

历史

孔子“吾十五而有志于学”句之管见

 

《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的流传年代久远,孔子这句话也非常著名。

当然,《论语》的版本也非常多,这句话也有做“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还有其他变化,不一而足。

我以为,前者似乎在形式上,更为一致。“六十而耳顺”,读起来颇为别扭。

此外,我个人认为,孔子所说,都是不同年龄时的思想状态。因此,其中“耳”字,必有讲究。

因为《论语》是弟子记载的孔子语录,恐怕“耳”是“而”之误。抑或,在当时,“耳”“而”通假,也未可知。

我未曾研究语言文字,也未曾研读“经史子集”,国学之学问,对于我,实在是不知奥妙。

这里只是想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孔子这句话的解说,也是非常丰富多样,例如,“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到事情不迷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广泛听取多种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在人的十五岁时候决定学习的方向,三十岁的时候确定一生的原则,四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目标不在动摇,五十岁的时候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六十岁的时候广泛听取多种意见,这样到七十岁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绝对不会做出逾矩的事情”[1]

如论起自古以来的注释解读,恐怕“汗牛充栋”。朱熹以下,何止万千。

我以为,“吾十五而有志于学”,就是“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

但这里的学习,不是模仿式学习,而是做学问的学习。

“三十而立”,是指“三十岁有独立思考”。

因为“学而不思则罔”,一开始,思考只能是理解他人的思想,经过十五年的思维锻炼,才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思想。所谓“独立”,不是单纯的“与众不同”,而是指自己的观点有充分的论据支持,论证缜密。不是通过“引经据典”,而是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孔子是难得一见的圣人,他都说自己才“三十而立”。我等凡夫,岂能与圣人比肩。平时的各种云云,不过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

“四十而不惑”,应该是“不被假象、现象所迷惑”,也就是能够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再经过十年的思考锻炼,形成了洞察力,掌握了思考问题的方法。

“五十而知天命”,这里的“天命”是指“客观规律”,尤其是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将社会现象中的客观规律。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自己到了五十岁,才认识到人生的各种客观规律。这也是非常难得的。从四十岁到五十岁,又经过十年的思考探索,才认识到客观规律。

“六十而顺,这里用“而,不用“耳。可以理解为六十岁能够顺应客观规律要求,指导自己的行为。也就是真正掌握客观规律。

从五十岁到六十岁,又经过十年的尝试和时间,才掌握了客观规律。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讲自己熟练掌握客观规律,能够自觉按照客观规律要求,决定自己行为。这里“矩”当规律解释。

孔子又通过十年的实践,才真正深入掌握客观规律。

可见,客观规律的掌握是多么困难。自然和技术的客观规律,可能还容易掌握,因为个人的主管欲望还有一定约束。社会的客观规律,恐怕掌握非常困难,因为个人的利益驱动,个人的主管欲望很难控制。许多伟人都曾经做过这种事情,凭一己的主管想象,希望指导社会的方向。

因此,孔子这句话,合乎逻辑的解释,应该把这句话当作整体理解。

 

参考文献

[1] 佚名.吾十有五而志于学[ED/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8B3-oSpCUw910c1FLQDlAY1-ZmrEwHtEoOQG88larQ-DQR4CZNJd-NIMgN5YndyXwzoNS7FmLbyBFlt6qu16qK,引用日期:2015-03-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