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解

(2018-04-07 16:45:20)
标签:

蓄劲如张弓

发劲似放箭

武禹襄

企鹅步

内家拳

分类: 龙城内家拳企鹅步核心技术

“蓄劲如张弓 发劲似放箭”解

龙城飞将 旭日东升

 

看到一些人对此这两句经典的拳论作了不同的解释。有的说,这是指蓄劲时手脚上下相随,气由两手收于肩,通过含胸拔背使气贴背敛入脊骨,注入腰间,此时周身上下外形内气均如弓形,故日:“蓄劲如张弓。”发劲时气由腰而脊而肩,经臂上贯于手,同时由腰而胯而腿,下注于足,形成手脚一上一下分张之势,同时腰亦行前移,形成放箭时弓把前移与两弓梢以上下分张两夺之势,同时发力的样子,故日:“发劲似放箭。”

有人认为,古谱所谓“发劲似放箭”,不是以放出的箭来喻太极拳的劲,而是以放箭时弓把和弓梢发的分张两夺形象来比喻说明身体与四肢发劲时的形象。

也有人认为,“蓄劲如张弓”是指自己蓄劲时,身体各部曲蓄,形如把弓张开一样;“发劲似放箭”是说明太极拳运发的劲,似放出的箭一般快速有力。

第一种观点描述太复杂,且不合发劲的实际情况。依这种说法,蓄劲时气经过手臂肩脊背注入腰间,发劲时气由腰而脊而肩经臂上贯于手,同时由腰而胯而腿下注于足,形成手脚上下分张之势,同时腰亦前移,形成放箭时弓把前移与两弓梢以上下分张两夺之势,同时发力的样子。人如果依照这个模式,发劲的动作基本上操作不成。而且,在发劲时形成这里所谓的“两夺之势”,身体就会形成一种僵劲,可以说,根本发不了劲。

第二种说法和第一种说法差不多,讲人在发劲的时候身体四肢的形象 ,这个形象是放箭时弓把和弓梢的分张两夺形象。

第三种说法最靠谱。蓄劲就是身体各部曲蓄,形如把弓张开一样;发劲,似放出的箭一般快速有力。但仍有进一步科学准确地进行描述的必要。

 

“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这两句出自武禹襄的《太极拳解》,原文是:“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发挥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对此,我们曾作过解释(见龙城飞将 旭日东升《运劲 蓄劲 发劲(一)—武禹襄名言“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解》[1])。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两句作了这样的解释:这是讲“讲运劲的两种状态,一是蓄劲,二是发劲。蓄劲如张弓,讲蓄劲就是身体收缩。发劲似放箭,讲发劲是身体伸展。蓄劲如弹簧压缩,发劲如弹簧放开。蓄劲如拉弓,要吸气,发劲如手指头一松放箭出去,要呼气。”

在此,我们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内劲上身并且熟练后,可以任意地发劲,向左发,向右发,劈拳发,直拳发,横拳也可以发。站起来发,蹲下也可以发。发劲,就是做一个动作。人做一个动作,不外乎蹲下去,曲蓄回去,站起来,直放而出。曲蓄的劲为回缩劲,直放的劲为外展劲。曲蓄劲和直放劲,或者说回缩劲与外展劲是发劲的两种状态。只有熟练地应用这两种动作的状态,才可以达到所谓蓄就是发,发就是蓄的境界。

通常情况下,人们常见的发劲多为外展劲,因为外展劲容易理解。这里所说的是真正的发劲,不是僵劲做一个动作。关于什么是发劲,我们的博文有多篇论述,这里不再重复。我们这里仅简单强调一下,所谓发劲,以外展劲为例,其实就是身体直放时的一种状态,人在做这个运动的同时,把身体的重力打出去。这个重力就乘以速度就是力学上的力。发劲的特点,一是速度最快,二是力的损耗最小。这个劲发出去,和放箭出去一样,和子弹射击出去一样,和导弹发再去一样,它是一个质点飞出去,而且是曲线飞出去,方向可以有条件地变化的。如同我们在击打对面飞来的乒乓球一样,发劲的方向是可以变化的,因为人体是柔性的,力飞出去的轨道也是柔性性,包括所谓的直拳实际上也是循着一种柔性的曲线的轨道飞出去的。

回过头来再说一下蓄劲。把蓄劲理解为身体的姿势像是把弓张开的样子,是曲解了武禹襄的本意。从这样的解释文字看,可以看出持这种观点基本上是不会发劲。其实,武禹襄这里所指,是一种拉弓时的人的用力的状态。人拉弓时用全身的力,人在蓄劲时也是用全身的力。仍以我们所说的回缩劲为例,蓄劲就是下蹲曲蓄,此时身体若不用力,这个人就瘫倒在地上了。蓄而后发,这就是用了全身的力的状态,才能够把作为一个质点的力发出来。而发出来的力,又是以一种质点的存在状态,在瞬间产生,瞬间发出,瞬间消失了。

至于在发劲和蓄劲时的呼吸,就是正常的呼吸。而第一种观点还另外有一种不经人体的呼吸系统而是经由人的骨骼流动的“气”,可能真地不是我们常人的呼吸之气,而是道教的“炁”,和我们所说的发劲不是一个概念体系的东西。

 

2018/4/7

 

为了研究太极拳、内家拳的运动规律,我们建了两个群:《太极拳内家拳与养生》(302832101),《太极内功与养生》(214328429)、本群是普及性群,欢迎广大的武术爱好者参加。我们还建了一个微信群《ZJY太极拳内家拳与养生》。

为了研究体育运动规律,我们建了《运动人体科学研究》(302832101),本群是高门槛的学术性专业研究群,我们希望致力于体育运动规律的体育研究者、体育教师、体育研究生与博士生、体育研究机构的人员,以及力学、心理学等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者们加入。

以现代科学的理论对太极拳的神秘现象进行解释,是我们当代人所面临的课题。我们在太极拳以及内家拳内劲的研究上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成果,但我们不在体育院校和体工队工作,体育的科研条件不足。因此我们欢迎有硕士、博士、讲师、副教授、教授以上学历或职称、有内劲基础、有写作能力、对我们的观点基本认同的朋友与我们联系,共同将现在的一些研究成果整理成文章到武术和体育杂志上发表。在体育院校系或运动与体育研究所工作的朋友更是我们所期盼的。

我们的群是自由研究与讨论的群,我们不提倡那种以学术权威自居,对别人真正地进行研究就出口伤人的反科学行为,我们真诚地欢迎喜欢进行体育运动规律科学研究的同道加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