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太极拳练功的对话

(2014-04-12 00:26:16)
标签:

太极拳

武术

运动规律

轨迹

分类: 龙城内家拳企鹅步核心技术

关于太极拳练功的对话

龙城飞将 旭日东升

 

在群里,朋友们讨论很热烈。其中有人讲道,他是慢热型,要练半个小时的准备才热得起来。

对此,我们的感觉,太极拳运动其实不需要太多的预热时间。而达到身体发热,其实是运动的现象,运动量大了,血液循环加速,自然身体会热。

 

有朋友说,每天练功的时间不多,有的人每天才练20多分钟。

对此,我们的观点是,行走坐卧皆太极,很多时候可以练功的。我们毕竟不是专业的运动员,工作不是练功,练功仅是业余。所以练功要像学外语一样,像海绵挤水一样。

 

还有的朋友练许多种拳,这引起我们一些共鸣。我们实际上也是学过许多种种,学过许多套路,现在想想看,真地是走了许多弯路。套路只有表演的功能,实际上用处不大。而一段时间练某种拳,过一段时间练另一种拳,其实,只要掌握了运动规律,练什么拳都是一样的。

如果学了许多种拳,学了许多动作,重要的不是掌握了许多不同的动作,而是要从中找到其共同点,找到运动的本质,运动的规律。通过比较可以找到运动的规律。

 

有的拳友讲到,学了不短的时间了,还在练套路,因为动作总是纠正不好。有的朋友甚至还会说,总是在等老师给自己纠正动作,自己总也做不好。有的老师脾气暴躁会骂自己笨,有时自己也会怀疑自己。

这样的过程我们也经历过。在工作上,在学习上,我们都是优秀的。唯独到了太极拳上,我们最初的几年却显得总是入不了门。所以我们也一再地问自己,是不是练太极拳这块料。我们也一次次地问老师,为什么我们就掌握不了太极拳的真谛?

到了现在,我们有了“运动规律”这种认知,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关于运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老师教的运作,也许很长时间都做不到。因为这时没有掌握运动规律,也许是老师没有从“运动规律”这个核心上讲,也许是老师用传统的术语,传统的保守方法教,当然自己难于入门了。第二种是寻找适合自己身体构造、运动轨迹的动作。这时,就不会拘泥于老师教的动作的尺寸高低快慢,而在寻找运动规律。所以说,第二种是太极拳的真谛,第一种是仅仅是太极拳的形式,距离真功夫十万八千里。

 

也有朋友在与我探讨我们这里所讲的符合自己的身体构造和运动轨迹的问题。事实上,几年前在我们的博客里,有专门的文章论述这个问题。

人的发劲,是力的运动,这种运动的轨迹一定是要适合自己的身体构造。表现在力学上,就是产生合理的柔性的结构,及这种结构的变化,在这种结构的变化中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损失量最小的传递到特定方向。如果发力轨道不顺,就会有许多力的损失,就是发劲不够干脆。
   
发劲,是有轨道的。这种轨道像枪弹、炮弹的轨道一样,就是力从脚到腿,到腰,到背,到肩,到臂,到手的轨道,力的传导的轨道。这个概念,大部分拳家都不讲,只是我创造的名词。
   

从这个角度看,很多人做的太极动作不符合这些轨道。不仅是做太极动作,也包括做其它拳的动作。实际上,合于这种轨道,就是合于运动的规律。许多人练许多年发劲仍然不利索的,就是不懂得这个轨道。也就是没有得到真传,或者距离运动规律还有些距离。

在讨论到野马分鬃,倒撵猴,双推掌,搂膝拗步等这些动作时,朋友们问,很多人做这些动作很多年,做了几千次,几万次,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是动作本身有问题,还是很多人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没有符合力的轨道?

我们以为,不是这些动作有问题,而是做这些动作的人没有符合运动规律。实际上,这些动作,在各家的拳里几乎都有,不是太极拳独特的动作。不过,在其它拳里可能会有相同的名称,可能会有不同的名称。所不同的实际上不同的人做动作时的特点,或者说味道。

许多人固守自己的特点,或者固守自己老师传下来的特点。他们许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所以,许多人练许多年拳发劲仍不太好,就是没有得到真传,就是没没找到轨道,不是这个动作有问题。

为什么许多拳会有这些动作?这是因为这些动作是最顺手的动作,是最方便的作战动作,也是最合于运动规律的动作。所以早期的人在搏斗时最常用这些动作,以后现在武术了,就是对这些格斗动作的系统的研究。而武术套路最早应该是为了方便记忆的。问题出在,后来的武术表演化倾向严重,套路的表演成了武术的主要内容,格斗反居其次,为了表演在做动作时大大地脱离了运动的轨道。

 

我们有了上述的认识,下面的认识也就是顺理成章了。朋友问我们,懂了动作的轨道后,自己都可以创造动作了吗?

聪明的,动脑筋的人才会有这鬼点子。

是的,但你创造的动作要符合轨道。

找对了轨道,发劲是很轻巧的事,也很快就能学会,也就是入门。这也是我们说的功夫的两个方面,体力和巧力,巧力就是内力,就是从轨道上滑出来的力。所以,过去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是不懂得这个轨道。而一年形意打死人,就是这些人掌握运动规律快。而太极拳也有快速掌握的,“一年半载见功夫”,完全有可能的,只要老师不保守,学生用心学。
 

用轨道的观点,可以去审视现在人们各门派的发劲,可以审视现在武术上的许多动作。用肉眼可以看得出来,发劲质量的好不好。

到群里有人放了许多拳种、许多门派的发劲视频。细研究,最符合运动规律的,发劲最好。死求自己门派特征的,不一定发得好。所以,天下武术是一家,一家就在于高手们最接近运动规律。不是强调各自特点,各自特点很可能是彼此不太合乎运动规律的地方,相反是强调其相同的地方。

 

既然武术的发劲很厉害,但看了很多UFCK1,武林风等视频,双方总是缠斗很长时间呢,难道不能几十秒内发劲一招制敌吗?这是朋友们的疑问。有这疑问说明是动了脑筋的。
   
事实上,在双方快速搏击过程中,速度很快,反应很快,来不及用大力气发劲的。若蓄了劲想像练拳一样发劲,很可能在蓄劲的一刹那就被对方击倒了。一招制敌,只有在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强的一方才有了致命的最后一击。或者在一方不注意,另一方主动出击,出其不意,才能成功。致命地一击一定是比较好的一次发劲,但要以长时间的缠斗,体力的消耗为前提。

 

我们上述的观点,破解了内劲的神话。内劲,就是符合运动规律的运动所发出的劲,用力学观点就是损耗最小的做功。什么内劲可以脱离人体的体质、体能而独立存在,如同一口仙气一样,什么中了毒可以用内功把毒素逼出体外,都是作家金庸笔下的神话。我们不要被金庸忽悠了,他本身不懂武术。包括南怀瑾,他很懂中国的传统文化,但看他对太极拳的的叙述,也不太懂太极拳。

 

看了一段技击含量较高的视频后,我们感慨:凡是武功高的,我们都不敢小瞧。凡是年轻气盛的,也不敢小瞧。

这个视频的内容是一个身高只有1.55的日本合气道老头能那么自如地对抗诸多年轻人。实际上,这是表演了。如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所讲,耄耋老人对打许多年轻人。他们的表演和太极拳的推手是一样的了,和我们国内的大师们表演是一样的。

说太极拳是最高境界的武术,无敌于天下,有不少吹牛的成份。不是年纪越大功夫越高,也不是练几十年时间都在长功夫。实际上,年纪大只是懂得的东西多,而有些还不一定是正确的,科学的方法。

 

有些练拳的人有战无不胜的习惯,有的练拳的人嘴上的功夫确实很厉害,但是,每个人都是战无不胜,就是在学生面前。你想吧,天下教拳的人这么多,让他们到一起比试,有几个第一?即使全国有10万人在教拳,也只能决出一个第一来。但这10万人教拳的人多数都会自诩是天下第一。

 

2014/4/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