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向无招无式的太极推手要潜力

(2014-01-27 13:24:45)
标签:

转载

分类: 龙城内家拳企鹅步核心技术
拳的精髓就是无招无式,若有招有式,就是加了一些没有的,仅用于表演的框了,于武术有害而无益
向无招无式的太极推手要潜力
  《少林与太极》2007年第7期
  作者:王荣泽

  说太极拳推手要无招无式,有很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这个道理在古典太极拳论中就已经点明:“挨何处何处发”。柔运劲刚落点的走架,诸如陈式太极拳、杨式吴式快拳等称之为“用架”,可对每动作招着想象,情真力才切。匀缓的走架称之为“练架”,不能有招着的存想,若有它会使走架时起强劲。推手练习之目的主要是得不丢不顶沾连粘随,使触觉有质的提升,不是为了熟练招着,如果用招,高质量的不丢不顶就没了。讲招用着可在断手、散手中练习。高效提升触觉,舍无招无式的推手练习别无他途。触觉灵敏者更能在激烈地对抗中头脑不假思索、肢体自动作出恰到好处的反应。一切他种技击术均可增加无招无式的推手练习,向无招无式的推手要潜力。
  一、太极拳帮助提高成绩
  我一直鼓励我的学生在练无招无式的推手的同时,吸收其他拳种精华,吸收其他拳种的功力训练内容,下面是早些年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的情况:
  1990年,学生杜礼兵参加浙江省古典式摔跤比赛,获冠军。他以为至所以能夺寇,是因为无招无式一心只管吃劲的独特推手练习帮了大忙。他说,比赛时手好像特别灵,别人不管如何做动作,总不能得逞,好像总是慢半拍,而我的手好像长了眼睛不用头脑指挥。
  1987年,广州天河体育场,学生董力军参加全国散手擂台赛。董力军是技巧型而非是力量型选手,他的夺寇是推手帮了大忙。人家要摔他很不容易,他要摔人家也是力量不足,转到擂台边,以柔克刚将人带下擂台,一招定乾坤。
  学生陈杰曾是1996年浙江省拳击冠军,师弟谢先国1984年浙江省推手冠军,也都有类似的感受和体会。谢先国因故没有参加当年的全国比赛,失去全国夺魁的机会,实是遗憾。
  陈国华是我市1985年80公斤级中国式摔跤冠军,他与我交过第一次手后跟人说:推手前我看王老师不到65公斤,手臂这么细,我体重90公斤以上,心里想不能太用力,以防万一用力会把他的手臂折断。搭手后我逐渐加力,直至全放开,他没有招着,可是身手反应太快了,无计可施。
  拳坛常青树霍尔曼,他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手大胆前伸。拳击者,如果手伸得太长太出是很危险的。霍尔曼却不怕,他的双手通过千百万次的进攻、防守,伸缩,已经具有了类似推手才会有的触觉,能预感对手出手情况。他的防守不再是单纯的双手的格挡,他的进攻也并非一定要“长途跋涉”,他的每一动也非纯由头脑指挥。他的动作既隐蔽又突然,攻防转换极快。
  国外摔跤、柔道男选手30岁后仍打比赛的大有人在,此年龄,劲的力量成分已出现减退,为什么还能搏击赛场?与霍尔曼现象一样,他们的手通过长年对劲的触摸,已经具有了类似推手才会有的触觉,能预感对手出手情况。
  拳击、摔跤能老当益壮,是因为此时他们劲的力量成分虽已出现减退,但是,劲的质量成分即柔软却增强。劲的质量成分即柔软的增强,是延长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关键。既然,让劲变得柔软能助运动员一臂之力,何不在平时练习中安排这种有助于使劲变得柔软,使触觉更灵敏的练习呢?何不在年轻的时候就主动有意识地安排这种练习?这样岂不是比等到久经沙场后才迟迟被动得到要好?
  二、无招无式的太极推手练习中的不丢不顶
  太极推手练习能够帮助他种技击术提高技击水平,太极推手已经被很多武术借鉴。但是,不同的推手方法对运动成绩的提高是相差很大很大的。讲究招着的推手在帮助其他武术的作用上,远不及无招无式一心只管吃劲的推手。客观地讲,讲招论着,太极拳术远不如摔跤、拳击的科学、完善、成熟。这是因太极拳的特点决定的,太极拳之长在内劲潜转,挨何处何处发,不在招着。太极拳从来没有对招着认真过,讲招论着非太极拳之长。太极拳用于散手,讲究的是大擒拿,就是对全局的控制,让对方要快快不了,要摔摔不成,要打打不得力。
  无招无式一心只管吃劲的推手练习,是讲配合不讲输赢的。一方的被迫移步,被看作是另一方的过失、失败。这种推习方法是建立在对不丢不顶有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
  什么叫不丢不顶呢?先来看什么叫“不顶”。平时玩耍,我追你躲,我追多少你躲多少,就是追不着抓不到。这里有没有“顶”呢?没有。双人舞蹈表演,两人身体某部贴在一起,相贴部位的运动路径高度一致天衣无缝,这里也没有“顶”呢?也没有。显然这两种情况的所谓“不顶”都不是推手练习中的“不顶”,道理很简单:彼此间相互作用力没有。彼此有力的作用,但又“不顶”,这怎么操作呀?
  推手所说的不顶是建立在双方接触力互顶的基础上的,要不顶,先互顶。推手练习中,甲用力,乙亦要用力,且两力针锋相对造成对顶、点紧、贴实,尔后根据双方功力互相配合,一方身体如弹簧在伸长,另一方身体如弹簧被压缩,一方推着另一方走。两力相顶时,双方的身体犹如两根连在一起的弹簧均受对顶力的作用,在力的挤压下朝同一方向运动。如果力的作用点呆死,哪怕是瞬间的停顿不动,这就形成了真顶,是错误的。如果没有双方的配合及两力对顶、点紧、贴实,充其量是表面形式上的一方收缩另一方跟随,不会有双方身体如弹簧在受力状态下的压缩、伸长,只能是空空的你走我跟,没有力的对话,就谈不上顶不顶。
  再来看什么叫“不丢”。大人牵着小孩走,这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说小孩随着大人“不丢”。小孩与大人速度相同跟着大人走,这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也会说小孩随着大人“不丢”。但是前者的不丢与后者的不丢不同,前者大人与小孩之间有力的相互作用“牵”,后者没有。推手练习中的不丢与前者有点类似,双方有力的相互作用,但两者又不尽相同。大人牵小孩的不丢是靠用手去拉,推手练习中的不丢,不能靠用手抓、拉。那么,既要有力的相互作用,又不能拉、抓,怎么操作呀?推手练习中的不丢是怎样形成的呢?答案已经有了,“不顶”做到了,我推着你走做到了,还“丢”得了吗?“不丢”已在其中。
  “不丢不顶”不是形式,是一对矛盾力,是诸多太极拳矛盾力中的一种。既然是力,试想,如果不用力,有谁还能表现得出这对既不顶又不丢的不丢不顶矛盾力来呢?不用力就没有不丢不顶。只要一方不用力,不丢不顶尽失。
  明白了不丢不顶的真实意义后,无招无式一心只管吃劲的推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这种推法,本人已在2005年第4期《少林与太极》上作过介绍。
  三、其他技击术应吸收无招无式的推手练习
  现在练太极拳术的人大多只练其中的套路、推手、断手或作了修改比较安全的散手,全放开的散手练的人很少。人们练太极拳觉得很舒服很惬意,走劲推手虽十分的吃力,却安全,也是兴趣盎然。人是有惰性的,他们往往会陶醉其中而丢掉或部分丢掉力量、刚疾练习,使得功力不足。他们放弃时有鼻青脸肿的对抗性练习,也使得实战经验不足。拳击、散手、摔跤选手就不一样了,他们除了基本功练习是单人独练外,对抗性练习为不可或缺的家常便饭。任何一门武术,如果缺少强健的体能和频繁的激烈的对抗练习,都是不能上擂台的。鉴于这种情况,我建议:有志于技击的年青的太极拳爱好者可以加入摔跤、散手队,吸收对抗性练习的营养;其他技击术的练习者也可以把无招无式一心只管吃劲的推手当作必练内容,把全凭触觉的功夫有机的结合进来,太极拳练习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能使其发生质的提升。
  其他武术除兼练无招无式一心只管吃劲的推手外,可借鉴太极拳术的还有很多,如,将腰裆劲形于手指的发劲练习;蛇行无定向挨何处何处发的发劲练习;重不如轻,轻不如空的发劲练习等等。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