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瑛碑》中“財出王家錢給犬酒直須報”是什么意思?
(2012-03-20 17:07:05)
标签:
乙瑛碑财出王家钱给犬酒杂谈 |
分类: 摄影与书法 |
《乙瑛碑》中“財出王家錢給犬酒直須報”是什么意思?
龙城飞将
近来在练习《乙瑛碑》。自然,我们是学习拓本。“乙瑛碑”书风颇谨严,富素朴之趣,是漠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清代万经“分隶偶存”中评论此碑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翁方纲评论此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何绍基评论此碑,“朴翔捷出,开后来隽丽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此碑是千万人模仿书写的,人们一般要在临贴的同时也了解了碑文的内容。然碑中有一句话却是引起人们的猜测,“春秋饗禮財出王家錢給犬酒直須報”。
由于碑文上没有标点符号,人们只能根据字词义进行句读。有人这样句读:“春秋饗禮,財出王家錢給犬酒直,須報”,译文为:“春秋两季祭祀用的礼品,如供牺牲用的动物(马牛羊等)和酒类,如果已裁定由公家出钱者,其钱数需要报告”。
还有人这样句读:“春秋飧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须报”,可能译文也和上面的差不多。
我以为,句读为“春秋饗禮,財出王家,錢給犬酒[1],直,須報”可能更妥贴一些。译为现代文字,它的意思是,春秋两季大型的祭祀活动中的祭品等,费用出自王家,但钱却直接付给马牛羊类动物和酒类的供应商,费用价值多少,需要核算报帐。
在这里,需要我们现代人理解“犬酒”和“直”这两个词的含义。
犬酒在古代是指由“犬”作为祭肉祭品的统称。根据孔伟[2]的考证,在殷商时代,我们汉民族就有发达的家畜饲养业,养狗是商代家畜饲养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一种家畜,可能在农业出现以前就有了。狗的特性是机敏而又怯弱,同时又不结群,因而它最早与人类接近而成为“伙伴”。狗在商代称犬,商人有用狗殉葬的习俗,从殷人遗留下来的石板壁画中可以看见用全狗祭祀的画像,卜辞中用狗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的记载多达200多条。为了保证殷王室的日常祭祀和食肉,商王还设专职人员管理养狗事务。甲骨文中以犬名官的例子很多,比如:“犬侯”、“犬征” “犬中” “多犬”等等。据学者分析认为,这些以犬名身的官员主要任务是管理田猎并参加征伐。
我们现在常用“狗肉上不了桌子”来比喻某人或某物品质低下,不能登大雅之堂,实际生活中也不用狗肉款待重要客人。但在商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狗肉与马、牛、羊、豕等肉比较是属于上等肉食品。
《礼记 曲礼下》:“凡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羹献为古代祭祀宗庙所用之犬, 郑玄注:“羹献,食人之馀也。” 孔颖达疏:“‘犬曰羹献’者,人将所食羹馀以与犬,犬得食之肥,肥可以献祭於鬼神,故曰羹献也。”《说文》:“ 献,宗庙犬,名羹献。”《周礼大司马》:“礼凡荐腥谓之献, 献禽以祭祖。”
汉语中“献”字的右半部为“从犬”,为何不从马、从牛,或从羊从隹(音zhuī,短尾鸟的总称,此指鸡)从豕呢?这说明远古时代的人认为在马、牛、羊、鸡、犬、豕六畜中,犬肉为上,不然殷人杀牲祭祀,献奉祖神,为何不把马、牛、羊、鸡、豕的肉列为上品,而以犬肉呢?
子曰:“我殷人也。”、“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陈陈相因。汉去殷虽远,孔子自称殷人之后,集古学之大成,强于复礼,且古代风俗流传,变化相对缓慢,因此汉代“犬酒”连称,由“犬”作为祭肉祭品的统称,是完全合理的。
直[straight],形容词,会意字,小篆字形,从L(yǐn),从十,从目。徐锴:“L,隐也,今十目所见是直也。”本义:不弯曲,与“枉”、“曲”相对。直假借意为“价值”、“代价”[value;worth]。《诗·魏风·硕鼠》:“爰得我直”;《战国策·齐策三》:“象床之直千金”;唐·白居易《卖炭翁》:“系向牛头充炭直”。
由此可见,犬酒既指祭祀时的祭品,又可指代他的供应商,即由他们供给犬酒等祭品。若句读为“春秋饗禮,財出王家,錢給犬酒,直,須報”(“财出(自)王家,钱给(予)犬酒(供应商)”),既合乎古汉语习惯,又符合当时的历史逻辑。
2012-3-20
[1]孔伟:《“犬酒”辩》:由“犬”作为祭肉祭品的统称,http://www.qfsq.com/news/view.asp?id=12833。
[2]孔伟:《“犬酒”辩》:由“犬”作为祭肉祭品的统称,http://www.qfsq.com/news/view.asp?id=1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