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我们对公司环境变化是否保持敏感性? 以及讨论
标签:
投资环境敏感性竞争对手模式变化股票 |
分类: 随笔杂谈 |
苏宁电器是典型的竞争环境发展剧烈变化的公司,就算假设未来可能成为所谓的伟大的公司,但过程也是痛苦的,何况还不一定能行。
苏宁电器竞争对手发生变化:从与国美、大中的竞争变成了跟淘宝、京东等电商的竞争;商业环境发生恶化:价格变得透明、消费者距离利基消失、现代物流的发展是跨区域竞争成为可能、用户粘性变差、品牌削弱等。最终的结果也肯定会反映到财报上来,并且较差的程度可能会超过你的预期。我们不要动不动就谈谁替代谁,因为就算不能替代,也可能会导致竞争力受影响,利润的下降。
http://www.cninfo.com.cn/finalpage/2014-02-28/63616966.PDF
张裕葡萄酒、长城汽车SUV也属于竞争环境变化的典型。但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往往是相同的,你的竞争对手发生明显变化了。做投资,就算我们买入了,也要保持对行业变迁的敏感性,随时调整自己策略。尽量不要受禀赋效应的影响,只听好的消息而忽略糟糕消息出现的蛛丝马迹。
有时候,这种变化趋势是明显的,但在财务报表上的反映是落后的,这几个公司都是这样。这对于持有该公司的投资者的判断造成较大的困难:利润并没有下滑甚至还在增长,股票的估值看起来并不贵,甚至PE还比较低。这影响所谓的“价值投资者”的正确判断,让他们看不到或者不愿意看到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并且对发出警告的人或者文章很是不屑,甚至恶言进行人事攻击。可企业的价值,更基于对未来竞争力、企业制造利润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的可持续性等,最重要的一点是可判断性,确定性的程度。
银行是不是属于这一类?我不太知道。但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利率市场化趋势、经济增长放缓、房地产涨幅已经巨大)、竞争对手发生变化(可能出现的大量小银行、互联网公司侧面切入并掌握终端用户等)。
《苏宁电器增长的确定性远不如以往》http://xueqiu.com/1471745203/22141378
《为什么电商都亏损?再谈苏宁电器》http://xueqiu.com/1471745203/22141381
但是,这个核心能力之所以成功,一方面是企业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行业环境,国家环境,世界环境。有句话叫老兵不死,只会慢慢凋零。企业也是一样,很多没落的伟大企业,曾经的核心还是一直让业内敬佩,处于最高水平,但整体却慢慢凋零。
比如诺基亚,比如柯达,比如索尼,比如大清的骑兵,比如晚清的手工纺织。变的不是本身,而是外部,当科技,人口,引起了,行业,国家,乃至世界的剧烈变动时,你的不变就是通往失败,无论现在你过得如何。
当年蒸汽机开始时跑不过马车,马车看起来依旧优秀,但时间站在那边一定要清楚,谁到了极限,谁才刚刚开始(我说的就是比亚迪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21lol.png)任何企业的成功,必须和时代背景关联,否则就像老荣说的,只看企业,极容易掉入价值陷阱。
再说张裕和苏宁,张裕如果用一个比喻,就是,原来高中全班第一,一直优越的学生,到清华以后,发现,原来有这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但他还有机会证明自己。
苏宁,很显然,原来的卖场,价格隔离,收入场费,这种模式已经和时代发生了背离,如今的苏宁等于重新创业,面对完全不同的对手和规则,诚然苏宁过去很成功,但过去的成功并不能直接等同。相反过去还有可能成为你的拖累。再漫长的历史中,绝大部分发生的是新的挑战者打败老的统治者,鲜有老统治者自己变法转型成功,消灭新生力量的。对于苏宁,我的看法需要观察,观察的不是股价而是他的商业是否能成功。
银行业的盈利模式,虽然没有发生全面的变化,但实际上已经今非昔比了。社会融资总量是一个很好的数据,以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占比逐渐减少,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占比大幅上升,先不纠结导致这变化的因素是什么,仅就数据结果看,过去银行以靠放贷款扩大资产规模吃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已经在发生变化,即使利率市场化才刚刚启动。
但不纠结原因,仅仅看结果,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些变化中,首先是要看到统计口径的制约,银监会对于“贷款”的定义是比较严格的,风险考核也是如此,因此在宏观经济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一方面出于符合监管需要的“刚性约束”,标准化的贷款肯定要减少,因为符合标准的贷款客户少了;另一方面,是银行自身盈利的本能冲动,所以诞生了各种各样的通道业务,即换个方式规避监管,但本质还是一样的,所以近两年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中国式金融创新,理财、信托、同业等“表外业务”都是这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干同样的事却不受同样的管,当然,渠道成本也提高了,资金面波动也加大了,最终转嫁到资金成本上,让缺钱的实体经济比较难过,并被迫追逐高收益高风险的项目,反而从系统上助长了宏观经济风险,风险越涨,越需要依赖通道业务,这成了恶性循环。当然,在整个过程中,不能忽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于宏观经济和银行行为的影响,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4万亿财政政策和10万亿信贷支持。
综合这些因素去看,个人认为,近几年银行业的盈利手段并没有本质上的创新,说白了还是靠放贷款,只是放的方式复杂化了,其中还伴随着宏观风险的一步步积累。当然,也必须看到银行在经营方式和理念上取得的进步,比如功能强大的网银,还有这些年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这些为银行的经营提供了新的、更广阔的获利渠道。但与规模庞大的“信贷类”业务相比,这些并不是主流。所以说,这些年,银行积累的问题大于取得的进步。
这个模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这是从监管部门到业界的共识。改变很难,但不可能不改,核心问题在于,银行怎样能把握并介入社会价值链条上的增值部分,在这些环节上为实体经济服务——必须是实体经济,金融业自己空转的链条是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的。在这里存在着风险和收益的悖论,好像风险小的都是不差钱、资金运营效率不高的,缺钱但能挣钱的小微企业,金融机构又不敢太碰,而且按照现在的监管标准来看确实不太合适。说白了,是银行的服务能力不到家,在宏观经济兴旺蓬勃,日新月异的时候,高举高大、大干快上扩张规模当然是不二选择。但当宏观经济增速下降,经济发展的内生单元规模逐渐缩小,从集中式趋向散点化,考验的就是金融机构的数据分析能力、点对点的服务能力、对产业价值链条的理解甚至整合能力。所谓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金融机构本不该是高高在上、让众屌丝望而却步、苦求不得的“庙堂之高”,而更应该是和蔼可亲、有问必答(不一定有求必应)、鞍前马后的“店小二”。越接地气、对产业链越了解,议价能力就越强,护城河就越深,当金融企业帮助实体经济实现产业链、甚至跨产业的服务整合时,金融行业和实体经济就算是实现共赢了。所谓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其实就是从政策和制度上加以引导规范,让金融机构或自愿、或被迫地走上这条正确的道路。这将是未来银行业经营模式和经营环境变化的核心。
其实互联网金融的优势,远远不在于余额宝的高收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