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定格实验--来自《当大脑遇到金钱》
(2012-12-27 11:27:04)
标签:
大脑金钱心理定格试验股票 |
分类: 读书笔记 |
在收益方面,我们往往倾向于落袋为安,不愿意为了更高的收益冒风险;
在面对损失时,我们往往倾向于对痛苦的否认、不承认错误,为了挽回损失甘愿冒更大的风险。
下面这个试验说明一定的问题。
===============================
最经典的心理定格实验出自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纳曼和阿莫斯.特韦尔斯基,他们向一组大学生描述了如下情形:
假设美国正在应对一种不同寻常的疾病,预计这场疾病可能会导致600
人死亡。眼前有两种应对方案。两种方案正确的估计结果是:
如采纳方案A,将有200 人获救。
如采纳方案B,600 人全部获救的概率为1/3 ,而无人获救的可能性则是2/3 。
那么,你更喜欢哪个方案呢?
与此同时,卡纳曼和特韦尔斯基以不同措辞把这个情形讲述给第二组学生:
假设美国正在应对一种不同寻常的疾病,预计这场疾病可能会导致600
人死亡。眼前有两种应对方案。两种方案正确的估计结果是:
如采纳方案C,将有400 人死亡。
如采纳方案D,无人死亡的概率为1/3 ,而600 人全部死亡的可能性则是2/3 。
你会选择哪个方案呢?
实验的结果令人目瞪口呆:在第一组学生中,72% 的人更喜欢方案A,而在第二组学生中,却只有22%
的人选择方案C。实际上,两个方案的结果完全是一致的!也就是说,“200 人活下来”和“400
人死去”是一样的含义。但第一个定式圈定的是获救者。着眼于潜在的收益,积极的定式就相当于半满的玻璃杯,因为起点是一无所有,所以装一半水的玻璃杯也是改善。按照半满的心态,方案A
就只有200 人的确定性,自然会让方案B 的不确定性变成无法接受的风险。
另外,第二个定式则强调死亡者的数量,这就产生了半空的感觉。它让我们为了抱住杯子剩下的东西而不惜冒更大的风险。因此方案C
中死亡400 人的可能性就让方案D 的冒险变成合情合理的赌注。由于两种定格带给我们的感受全然不同,以至于我们对这4
个方案的等同性居然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