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些年我拒绝投资金融股

(2012-11-29 23:13:37)
标签:

投资银行

价值投资

保险业

股票

分类: 行业分析
银行股的低估,成为一些价值投资者的圣地。如果稍微说些不足,就往往被喷。
 
这些年,我基本拒绝投资金融股,一直到现在。一是金融行业(银行、保险、券商等)自己能力有限,精力投入也不多;二是我对他们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对于银行,现在估值似乎很低也没有买入。无论一些银行看似多么优秀,现在仍不是市场竞争导致的结果,整个行业仍在“温室中”。也许市场化后整个行业利润也很好,或者部分银行走下坡路、部分银行崛起,但难以判断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什么样的结局。对于银行,能力有限,实在回答不了自己的质疑。就算偶尔小仓位买入,也没能坚持而换成其他公司。
对于保险,保险业我认为是最复杂的行业,甚至超过高科技公司。保险业的利润都是估算的,严重依赖对未来风险因素的预期,而不是实实在在的投入和产出差额的计算。保险业提供的产品差异性也不大,并像银行一样,也是个容易犯傻的行业。前者容易卖出承保亏损的保单,后者容易忽视贷款质量。
对于券商,券商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竞争比例,提供的服务差异性不大。比如股票交易佣金一降再降,券商毫无办法。

自己以前写过一篇关于银行的文章,认识较浅,仅供参考。
=================================================
看似低估的情况下笔者仍不选择投资银行业
荣令睿 2012年5月

近些年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笔者对我国银行业盈利高景气度的可持续性始终存在担心。不想持有十年,就别持有十分钟;同样,若不想重仓持有银行股,持有一丁点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的持股中没有银行业,虽然目前我国的银行股从市盈率、市净率等方面来看,好像很便宜,笔者仍是没有投入。
目前在中国,银行业是个准入门槛、价格(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等)都受政府严格控制的行业,注定这个行业的盈利水平跟政府的调控政策有显著的关系。所以现在的情况是,银行业挣那么多钱,不是企业通过自身的竞争能力来创造超额的附加价值,进而获得超额回报,而是严重依赖政府的管制政策,说白了这种整体行业的高收益不是市场竞争结果,而是政府管制结果。有人可能愿意把自己的投资放在对宏观经济、政府的管制行为的判断上,这却不符合我的投资原则。当然,我国银行业进一步市场化后,一些银行企业表现出超越整个行业的经营能力,并估值低估的话,还是可以考虑的。从国际上看,一般准入门槛、价格两方面受政府双重管制的行业,往往只是公用事业类的公司,而不是银行业。政府一般不会让公用事业产生暴利,比如自来水公司、入户的煤气公司、固定电话、有限电视等。在我国,目前的状态管制银行还类似于管制公用事业,未来必然会发生变化。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盈利多么依赖政府的管制政策,从下面几个方面就可以简单分析出:

第一是准入门槛:中国14亿的人口,银行公司的数量相对很少,大型国有银行也就那么几家。而像美国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有几年似乎每年都上百家的银行倒闭,看看美国有多少家银行?但中国对于银行的准入门槛进行严格的控制,有钱有信誉的公司或人,想开个公司很容易,想办家银行几乎是不可能的。大量地下钱庄、高利贷现象在中国成了怪圈,要是有大量的中小银行,这样的事会少很多。
第二是利差管制:中国银行业大概70%的收入来自利差,对于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的管制对银行业的效益影响巨大。但利差的规定依靠什么?多少是合理的?为什么是基准利率、活期利率不能提高点?比如政府把一年期存款利率定为4%而不是3.5%、活期利率是1%而不是0.5%,而不调整贷款利率。也就是说,为什么利差不能收缩点?因为我国利率没有市场化,利差就不是银行间竞争带来的结果。比如银行那么缺钱想获得存款,储户也想获得高的利率,但目前储户选择哪家银行利率都一样,这哪是市场行为?更像是对储户利益的剥夺。最近政府规定存款利率可以上浮10%,很多银行迅速就把存款利率提高到了上限。我们可以想象,政府利率市场化步子迈的再大点,假设可以上浮到50%,会是什么结果?笔者不是简单说利率市场化必然导致所有银行的盈利水平都下降,因为没有那么简单,有些银行表现出优异的管理能力,攻城略地,资产和利润都大幅增长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整个银行业的盈利水平下降是大概率事件。

第三是放贷政策:很多银行的贷款也没有市场化,比如政府要刺激经济了,所有的银行都得增加向外的放贷量,若是一个银行一个月放贷几千亿,风险把控的严格程度还是很让人怀疑的。据统计,我国地方政府平台大概有十万亿的贷款,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不是企业行为,应该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企业不得不贷款给政府地方平台,而不是依据风险和收益衡量进行决定。今年,地方平台逐步到了大量还款的风险期,政府说延期就延期了,很大程度上把坏账往后推延,这不是玩笑么。
目前来看,银行近几年的利润快速增长,一是来自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部分来自向投资者大量融资),二是来自加息周期带来的利差的提升。这两者的可持续性都依赖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以及政府制定的金融管制政策。对笔者来说都难以判断。中国银行业市场化的进程推进有多快仍是个未知数,但可以预计逐步放开后,有的银行会表现的更优异,有的就会落后,而不像现在一片大好。

对价值投资者来讲,银行业因为具有周期性的特点,不能用短期的盈利、市盈率来作为估值的基础,特别现在银行处于景气度高峰期;经济下滑的时候,银行的利润会消失的很快。银行最好用市净率来进行估值。但从市净率的看,银行股估值也不高估甚至明显低估,笔者只所以不选择银行,一是认为自己能力有限,对银行未来发展和盈利的可持续性难以判断,如果有人能确定个别银行能穿越周期并能在未来竞争中获胜,还是可以投资的;二是还有重要的原因,我认为像我国的一些品牌消费品、医药、制造业、互联网等一些公司未来的发展要比银行业的机遇更好、更具有确定性。如果有人要投资银行业,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但对于有些投资者要排除而不投资一些行业,这样粗略的分析并排除就够了。投资更重要的是排除不确定性、选择确定性,笔者不能解决银行的这些不确定性,就选择不投资,这几年排除投资银行业,好像并没有犯明显的错误,有待未来验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