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盈率投资方法陷阱多
(2012-08-03 19:46:27)
标签:
市盈率陷阱周期杂谈 |
分类: 投资理论 |
看到很多的券商的研究报告,定性分析公司后,后面都往往给出定量的判断,比如今年以及以后两年的ESP、PE等数据,并进行买入或者卖出的推荐。
其实,投资远没有那么简单,需要投资者对所投资的公司有深刻的了解。当然,这对很多投资者是难以做到的。如果想通过看券商的分析报告,主要依靠市盈率投资法来决定自己的投资行为,必须明白这种方法远不是万能的,依靠市盈率来对公司进行估值的方法是有很大的有效限定范围的,很多行业或公司并不适合。如果在本不适合的行业或公司价值分析判断上依靠简单的业绩增长预测和市盈率高低来进行投资,很可能会落入投资的陷阱,获得非常糟糕的后果。
不适合使用市盈率投资法主要行业或公司常包含以下特点的一项或者几项,对待这样的公司需要特别谨慎:1、行业或公司的景气度具有明显的强周期性;2、提供无差异的产品且原材料波动价格巨大;3、资金和劳动密集型的公司低毛利的公司;4、电子高科技或者生物医药行业或公司;5、处于发展初期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的公司;6、短期业绩受到特殊政策或事件影响巨大的行业或公司等。由于这类行业或公司固有的特征,很难判断其未来每股收益的变化。
比如有色金属冶炼公司。具有明显的强周期性、资金密集等特点,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巨大。比如在2007年,最著名的公司之一驰宏锌锗,每股收益都到了几块甚至十几块,股价到了100多元甚至200元以上,如果根据市盈率法来判断,拿到现在仍然惨不忍睹;目前沪指虽然只有2000多点,很多的品牌消费类公司,早创出了历史新高。还比如说中国铝业,A股的价格曾到过60元,现在也就7元左右,高价位买入强周期性公司,虽然当时的市盈率看起来合理甚至低估,结果仍可能让人倾家荡产。
中国远洋、中国船舶等公司也有类似的特点。行业的景气度变化过大,并且景气度变差后,什么时候能够反转难以判断,从2008年到现在,很多的人对一些行业的景气度判断往往都是错的,包括机构投资者。
券商、保险、银行等也是典型的周期性公司。公司的业绩跟宏观经济、国家政策、股市波动、股市的活跃程度等有明显的关系,对于这类的公司,也存在明显的市盈率陷阱,采用市净率来估值也要比市盈率法要合理。
提供无差异的产品且原材料波动价格巨大的公司,比如钢铁冶炼、发电企业、中药原材料等,由于公司的产品基本无差异,致使产品的毛利率很低;另外,原材料在公司成本中占巨大的比重,随着产品需求的周期变化,这样的公司往往是反复盈利上升、盈利下降、亏损等,来回循环。长期投资者可能一夜回到十年前,短期投资者也可能判断失误,踏不准节奏,结果也难以好到哪里去。
电子高科技或者生物医药行业或者公司,超过了绝大多数投资者的能力圈。这个行业作为新兴行业,变化很快,投入大规模研发费用推出的产品,一夜之间可能被其他的产品替代,最典型的案例就在眼前——汉王科技。比亚迪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类似的公司,如果你依照2008、2009年的ESP、PE来进行投资,60、70、80元以上你也可能会买入,因为根据利润情况,看起来并不高估。如果投资者不能理解利润的来源,以及其可持续性,就应该完全放弃这类的公司的研究和投资。
A股上有很多处于发展初期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的公司。中国的市场很大,一个想法、一个模式、大量资金的投入、比别人先走一步等,都可能产生公司的快速增长,尽管公司没有明显的成本、技术、品牌等壁垒。但随着大量竞争对手的涌入市场,或者是强有力的企业进入这个行业,公司的增长就可能面临巨大的挑战。比如九阳股份,就算公司的知名度很高,也很难以抵御像美的电器这类公司的冲击。选择处于发展初期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的公司,一定要慎之又慎。
再比如短期业绩受到特殊政策或事件影响巨大的公司,导致非主营业务收入或者利润的突然增长,此时容易表现出ESP增长很快,PE很低的情况,这样的投资也要谨慎。非主营短期业绩上升的原因,往往是出售资产、股权转让、投资收益、政府补贴等,要仔细分辨,一旦这部分业绩不再,PE可能会迅速上升。另外一种还有一种受政策影响较大的公司,比如利差调整对银行的影响、房地产调控政策对地产公司的影响、家电下乡政策对家电企业的影响等,政策短期或者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类公司的业绩影响较大,但也要警惕政策退出后,公司业绩下滑的可能性。
小心驶的万里船。如果你要长期在股市上投资,重要的并不在于是否抓了几匹黑马赚了几倍,更在于你是不是比别人少犯错误。如果犯错误的概率高,赚再多也能亏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