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商都亏损?再谈苏宁电器
(2012-07-05 19:09:37)
标签:
电商苏宁电器渠道互联网股票 |
分类: 企业分析 |
提到电商,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烧钱”。这却是事实。有一个笑话在电商圈流传甚广。老婆问做电商的老公:“你们公司盈利的了吗?”老公回答:“我们是电商。”老婆不解:“你们能盈利吗?”老公重复:“我们是电商。”老婆很坚持:“你们什么时候盈利?”老公有点不耐烦:“不是说了嘛,我们是电商!”
目前我国出名的电商,普遍亏损,当当网是中国唯一有一年盈利历史的电商,但在最近的连续两个财报中均出现亏损。在早些时候,京东商城CEO刘强东说过,京东销售额到40亿元即可盈利,但现在已过200亿元,京东仍处在亏损状态,刘继而又说道,达到500亿元规模,京东才是“相对安全”的。言外之意,京东还要不断投资、不断扩大规模。
亚马逊是世界电子商务的鼻祖,也是美国最大的B2C网站,其成长历程对研判国内B2C企业的发展趋势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亚马逊成立于1995年,经营产品包罗万有, 2010年营业收入342亿美元,是财富500强企业。亚马逊成立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七年后才开始盈利,期间总亏损额高达近30亿美元。现在美国B2C市场已经初步稳定,但亚马逊作为绝对龙头并没有表现出很强的盈利能力,净利润率仍比较低,并面临亏损的风险。
|
利润(亿美元) |
净利润增长率 |
净利润率 |
1997 |
-0.31 |
N/A |
N/A |
1998 |
-1.2 |
N/A |
N/A |
1999 |
-7.19 |
N/A |
N/A |
2000 |
-14.11 |
N/A |
N/A |
2001 |
-5.67 |
N/A |
N/A |
2002 |
-1.49 |
N/A |
N/A |
2003 |
3.52 |
N/A |
6.7% |
2004 |
5.88 |
67% |
8.5% |
2005 |
3.59 |
-39% |
4.2% |
2006 |
1.9 |
-47% |
1.8% |
2007 |
4.76 |
151% |
3.2% |
2008 |
6.45 |
36% |
3.4% |
2009 |
9.02 |
40% |
3.7% |
2010 |
11.52 |
28% |
3.4% |
2011 |
4.54 |
-61% |
2.7% |
数据来源:Amazon年报(亚马逊案例来自梁军儒博客)
进一步看,B2C电商其实还是应该进一步分类。B2C可以分为自主销售式B2C和平台式B2C两类。自主销售式B2C以京东商城为代表,网站自身完成销售产品及前后期的所有环节。平台式B2C是指商家在网站的商品交易中心建立在线商店,消费者和商家通过网站的交易平台进行交易,以淘宝网为代表。
亏损的基本上是自主式销售的B2C电商,如京东商城、新蛋、一号店、凡客等。淘宝作为平台式的电商,通过收入广告费用、管理费以及对支付宝的沉淀资金的运作,还是盈利的,另外,淘宝网上成千上万经过优胜劣汰竞争的店家应该大部分是盈利的,要是长期亏损,人家早就不干了。
B2C电商特别是自主式销售的B2C电商,长期亏损甚至快速淘汰有其根本的原因。笔者认为最主要是渠道环境的恶化,因为渠道定价能力前所未有的不可逆转的弱化、地域性垄断的护城河的不断弱化、渠道对客户的绑定能力前所未有的弱化等原因,使电商间的激烈的竞争成为可能并不可避免,具体见《苏宁电器增长的确定性远不如以往》一文。另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或者表现:
一是电商的进入门槛的过低。国美、苏宁一个传统店面就需要几百万、上千万的投资,而一个B2C网站搭建到开始运营都用不了那么多钱,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同的B2C公司冒出来并死去,前赴后继。另外,国美、苏宁传统渠道的做大经过了很长的过程,产生100亿元的销售额,需要用很长的时间,而网店一开始不受距离的限制,像京东商城做大没用几年的时间。过低的门槛是行业盈利的大忌。
二是一开始就面临重叠的市场。由于互联网、物流等行业的发展,渠道环境发生巨大变革。电商只要卖的东西类似,马上就是重叠的市场,而以前国美、苏宁离的不太远,但价格战也是很温和的。现在看,前段时间京东商城和当当网关于图书的大战,原因也是京东商城图书产品可以在一夜之间做大,严重威胁到当当网的市场,互相打价格想置对方于死地不可避免,这在传统渠道市场也是不会发生的。
三是消费者导向误区不可避免。电商是一个过于强调消费者体验的市场,为了消费者的体验而自己亏钱,电商也不是傻子,他们只是没有办法,电商的客户转移成本太低,你这要是贵或者体验差,人家点一下鼠标就可以去别的地方了,所以都比着价格低、都比着提供更好的物流和服务,往往消费者还不买账。当转移成本过低的话,对消费者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四是规模经济显性化进一步激发竞争。刘东强为什么说要500亿元的销售额才安全,因为过小的规模,自主式销售B2C电商随时都可能死掉。前些年说的“互联网”眼球经济还是没有过时的,就算电商,用户规模、大家的关注等因素对自己的销售额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比传统渠道要明显的多。为了争夺用户、吸引眼球,往往比短期的盈利更重要。生存和盈利哪个重要?当然是生存。
当当类网上书店搞垮网下大部分实体书店,而它自己却还是亏损。这就是渠道环境恶化的结果。电器市场虽然有不同的性质,但也有很多类似之处。
目前来看,苏宁短期的优势仍然存在、盈利无忧。但苏宁易购的发展容易给人以过于美好的想象,寄希望它发挥线下和线上的整合优势、物流的优势、信息化的优势,在电商领域也取得成功,成为中国的“沃尔玛”。笔者认为这虽然有可能,但不成功的风险也是很大的。
另外,由于以上分析的原因,在电商领域,激烈的竞争将成为常态,就算几家电商形成寡头市场也难以产生垄断效应,价格战难以避免,企业的毛利率、净利率都可能不会太高,甚至可能长期保持盈亏平衡甚至亏损的状态。
另外,苏宁面临的不仅仅是京东商城类电商的竞争,更严重的可能是淘宝网一类的平台式B2C,这种模式在中国表现出更大的活力。特别是近年来淘宝商城的上线和发展,众多的电器零售商、批发商等加入到竞争成为可能,并且众多淘宝商城的商家之间互相竞争、比着提供更低的价格、更优质的服务等(比如在淘宝商城我们可以在线跟卖家实时沟通、消费者可以购买时可以参考淘宝网的评价系统等,这种分散式的服务苏宁易购、京东商城是难以做到的),这种模式相对于自主式销售B2C表现出更大的活力。苏宁易购、京东商城大力强调自有物流、仓储系统等的建设,并继期望为自身服务独特优势,在我国现代物流系统不完善的情况是这样,但可能随着我国现在物流企业比如顺风快递等企业发展,这种物流服务的差异化也将缩小。另外,从分工的效率来看,苏宁电器、京东商城自建的物流系统单位成本效率可能要低于专业化的现代物流公司,考虑到成本的话,这种自建物流的壁垒可能更小。
总之,随着环境的彻底变化,做苏宁的股东远不像以前那么容易,随着其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大,需要关注的需多的东西。近期和远期的矛盾,投资者需要自己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