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友“难得清醒”关于《不拘一格教语文》的三篇博文

(2012-07-26 16:21:06)
标签:

不拘一格教语文

教育

分类: 知我者,自有在:孤儿院里春秋

今天,在“一加一”社区中,网友“难得清醒”加我好友,发给我她读《不拘一格教语文》后所写三篇读后感的地址,她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写的读后感,写了三个单元,七千多字。 这位老师应该长于我,她不但读得认真,而且深得我心,真令人欣慰又感动。


其一:不拘一格更要

——《不拘一格教语文》读中悟


     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我从网上购买了史金霞老师的《不拘一格教语文》,并择机读了起来。

     许是不习惯史老师的文风?一开始读文,略有点模模糊糊和沉甸甸的感觉,而且总是读着读着就开始走神。因此,不得不在读了几段后再返回头来重读。开篇阅读教学的三个原则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读完的。因此,对她的三原则也没有什么感觉。倒是其中几句让我感同身受:

     其一,她说:教师个人对文本的解读才是最最重要而关键的……必须拒绝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但是,也不能对于教材的取舍随意不羁,对于课程的安排天马行空,没有清晰的目标,没有科学的序列,逞意使才,无所用心,阅读教学虽表面热闹,但实则凌乱,其教学效果也必然低效。

     前者我举双手赞同,读了后者不免心生愧疚。鄙人不才,不可能逞意使才。每每教读文章,总因自己的才疏学浅不仅导致教学目标不清晰、过程无序列,而且那种表面的热闹也不敢奢求。   

    其二,她在文中列举了史上几位著名人物的宏观把握读书法。陶渊明、诸葛亮、孙权、朱熹、苏轼等悉数在列。尤其可贵的是,史老师没有机械地照录所谓的名人名言,而是引述一些史料记载。这使我不仅佩服她文史底蕴的深厚,而且欣赏她的兼收并蓄。

    其三,她认为阅读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对话。强烈反对寻章摘句读书法。因为她说这种读书法不指向对文本的完全准确的理解,不探究精神思想的内核,也因此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不能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思考力和辨别力。即使在它最擅长的审美品味方面,也是流于表面的浮光掠影的一瞥,绝大多数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读着这样真诚的话语,我渐渐地不再走神了。特别是读到她的阅读教学的四种方法时,内心那种感动真是无以言说。

     在方法一——“尊重历史,还原文本中,史老师讲述了她是如何在还原尊重中,让一个曾经影响过几代人的知名作家刘白羽因他的不真诚而轰然倒塌,从而使同学们真正认识了那段丑陋、畸形的时代,进而产生建设当下的精神和勇气。

    读到这里,我不仅感慨:当今我们的课堂还有如此真切的人文关怀吗?为了使公开课出彩,好多老师有意避开难点;为了图省事,那些麻烦的问题他们尽量不涉及。至于教材中有待商榷的东西,好多精明的老师从不问津!

    曾记得在上一年的公开课上,我给学生指正人恒过,然后能改(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句中的含义(过,过时,过气,即失意;改,改变,即时来运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经常会得不到赏识,但是,只要你能够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愉。你一定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时,却没有得到一个同行的支持或呼应。

    就是在今天的公开课上,众多听课老师也对执教老师的解释充耳不闻!课上,老师将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选自《狼》)中的解释为: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一般人都知道隧道的意思。它是个名词。它与这个动词连用时,自然变成了修饰动词的状语——“从隧道。可是,因为课下注释是名词用作动词,谁还会再浪费这个心思呢!

     在方法二——“打通内外,丰富文本中,史老师主张要真正理解一篇作品,就当从写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甚至于其它创作等多方面去探究,而不是过分强调自由与自主的任由自专地去随意取舍教材。

     当下的语文课堂很流行拓展。在拓展中,任由自专就会时不时出现。有老师在讲蒲松龄的《狼》时,随意拓展到了姜戎的《狼图腾》。而有老师则在讲《公输》时,开篇就联系到了墨守成规这一成语。虽然,这些老师的意思是显而易见的。前者为了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这种动物的特性,后者为了温故而知新。但是,教读文本的前提是作者和作品本身吧?没有懂这些,随意拓展不就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吗!

     在方法三——“纵深多维,重构文本中,史老师列举了她讲授《长亭送别》。她把崔莺莺的一次生离死别放回到了中华两千年的历史当中,让同学们了解到了中国女子曾经历的几千年的不幸命运。在这一课上,史老师所显示出的深厚的文史底蕴令人叹服。而且,她时刻提醒同学紧扣文本进行分析的精神真得叫人感动!

     是啊,无论如何拓展,阅读教学是不能脱离文本的。就像蒲松龄笔下的狼,无论在哪个时代,它也是的象征,不能因为我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而改变!

     方法四——“精心设问,把玩文本。读到这一点时,我的感慨颇深。以前,人们吃尽了课堂上师生的碎问碎答的苦头。现在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代之而来的是极具玄虚的主问题,搞得好多同学一头雾水!

    其实,任何问题都有其利害两个方面的。我们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提问方式,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对一部长篇小说的阅读指导,我们就不可能用一两个问题指导同学们精心研读。而是要用人物、情节、环境、语言、主旨等多方面高问,以期他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作品。即使是教读短文,有时候也不可能一语中得,毕竟我们是普通教师,思想认识、语言表达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但无论如何,教师的设问要对学生起到引领作用。不能为了问而问。

     就像一个老师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她在教读完《狼》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遇到了像屠户这种困境,你该如何脱险呢?

    因为不认同她的拓展,我就反问道:如果你是学生,你将如何脱险呢?

   她吐吐舌头,不再坚持这种拓展了。因为,就当时当地,以及蒲松龄的水平,屠户的脱险之法就算很高超的了!再说了,如此拓展对文本的解读、作者创作风格的欣赏有什么用处呢?

    最后,尾声——一个人的朗读,看似与阅读方法并无太大的关系,但它却很好地阐明了开展有效阅读的必要前提: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那些粗暴的干涉、一刀切的展示,都不是真正的阅读!

    总之,读完了史老师的打破课堂的樊篱——我这样教阅读一章,我感觉史老师所说的不拘一格是不拘泥于一种课堂模式、不拘泥于一文、一人、一时、一地去搞阅读。而是要利用语文教师的人文修养、文化素养等深厚的底蕴去引领启发学生去真正地与作者、作品、老师、同学进行对话。这种不拘一格,更需要教师的高,即人格、文化修养、学识水平和授课风格!


其二:不拘一格更高

——读《不拘一格教语文之“弹奏这隽永与活泼——我这样开展实践活动》有感


近来,我又醉心于史金霞老师的《不拘一格教语文》一书中的第三单元“弹奏这隽永与活泼——我这样开展实践活动”了。实录中的一篇篇学生习作令我既惊讶又惭愧。这些高中生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思想认识都远远超出我——一个曾经的文科生、中文专科毕业生,又从事语文教学近二十年的老师!

当然,史老师所在学校的生源肯定是没的说的。但是,史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是相当了的!她虽然口口声声说要“不拘一格教语文”。然而,细读她的文章,顿觉她所主张的“不拘一格”,其实“格调”更高!

不信请看她每次活动前的准备:

在本单元中,史老师列举了“文学大师专题研究”、“慕仙思圣古韵心声”、“‘阿Q’精神辩论赛”和“‘高一报社’创社启动课”等四个实践活动课。

每个活动课之前,史老师都给同学们留下充足的实践时间,让他们自主阅读相关资料。而且,开展活动的时机把握得也很好。

例如在开展“八位文学大师的专题研究”之前,史老师是在教读了朱光潜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鲁迅的《阿Q正传》、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单元、司马迁的《屈原列传》等课内文章之后,然后“逐一浏览了高一高二的新教材”,并且“经过反复思考酝酿”才开始着手准备活动的。

由此还可见,教师所开展的每个活动都是有其独到之处的,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有同事对我的备课提出的忠告——“要有亮点啊”!同时也想起了李镇西老师曾经面对参观学习者所提问题的惊讶——学校的特色是什么?因为,在李老师看来学校本身就是特色,因为它从事对人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理想情操的教育。这一点就鲜明地区别于任何一个不同性质的单位。除此之个还要追求什么其它特色呢?

以此类推,我们的语文课堂同样实现了这些目的宗旨即可,何必要苦苦追求那些所谓的亮点呢?

在时间一定、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史老师还对学生进行了真实有效的探究指导。如何上网查资料这一点自不必说,具体从哪些方面开展研究,这才是她的独特之处。例如在“‘阿Q精神’辩论赛”之前,史老师就进行了这样的指导:

首先是自读课文,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师生共读逐一排除显而易见的疑问;最后把悬疑归类整理,最终归结到了“阿Q的革命理想”和“阿Q精神胜利法”这两个关键点上。史老师的做法,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又坚持了原作的精神实质。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学生的体验与文本解读并重,实现了师生之间、读者与作品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

想想现在的阅读实践,总是抛开作者、创作背景去任意探究,心中就有骨鲠在喉之感!

除了科学的时间安排、时机把握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而外,我还发现史老师有一个独特的分组习惯。她不是按学生在班上的座区划分研究小组,而是按照宿舍分组。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争取时间、集中讨论。后来,等她到了非住宿制的星海中学后,又因地制宜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成组。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当下我校的“842”班级小组建设。毋庸讳言,这样的分组是“有利可图”的。但是,划分小组的依据是否科学却值得我们每一位班主任去认真研究。

在科学分组后,史老师还对学生的如何展示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在“慕仙思圣古韵心声”中,她要学生把组内各成员的研究成果诵读出来。特别叫绝的是还要求每组“在诵读前后,要结合诗歌本身写出鉴赏性评语来开篇和结尾”。这一做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还时刻注意小组内成员间的团结合作。真正实现了她的“注重合作、提倡分享;尊重差异,发挥个性”的教育主张。

再看她的学生活动

对于这一点,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们师生的活动时刻遵循的是听说读写紧密结合的原则。但是,细心的读者还会看出,其间史老师更读出了学生的“思”。哪怕是研究成果展示的最后时刻,她仍要学生在不断地思索,而不是直端端的呈现。前面提到的“用鉴赏性评语来开篇和结尾”自不必说,单是“‘阿Q精神胜利法’辩论会”就可见一斑。她用一个辩论现场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认真思索。

凡此种种,难道说史老师天生就具备这样与众不同的执教风格与素质吗?不可否认,她的确优秀于我们,但更为重要的是,她也在不断地思索与研究。这也是她能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格”的原因所在。

不断研究使她“不拘一格”

当初,史老师在住宿制学校任教时,她按宿舍分组。后来到了非住宿制学校了,她又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所愿分组。这个因地制宜还是比较粗浅的。有时,她都细分到了男女性别上。就在写“阿Q研究小论文”时,她将男女生的论文互换,让男女生去彼此评判学习。“之所以采取男女生分组,是因为通过对小论文的汇总,我发现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性别上的差异造成的认识上的差异比较明显”(史老师语)。

这是一个多么善于研究的老师啊!

分组,她尚能如此细致的研究,更何况《阿Q正传》文本的研读呢?否则,她怎么能够给学生归类出那么本质的问题呢?更为可贵的是,她没有沉湎于自己的成就之中而驻足不前,而是满怀底气和信心地又开始了她的语文教学研究——“着手整合自己的语文课堂,以语文实践活动为活动轴,以阅读、写作、鉴赏为轴心,以……

我不再赘述史老师的话语,有兴趣的同志可以直接打开她的《不拘一格教语文》第195页,去亲耳聆听她的教诲。

在此,我想说的是,不断研究才使得史老师的语文课堂能够高瞻远瞩;不断的实践才使她的课堂在“不拘一格”中变得更有“高格”。这些高格尽显于她的“十六字”方针和“一少四多”、“三个结合”、“一个原点”的原则。

有时候,我在想,好多老师坚持认为学生这也不懂那也不会、老师讲了也等于没讲。这种认识有几成是正确的呢?于是,我要问,你真正会多少、懂多少?你又是怎么讲的,学生真得一个也听不懂吗?

读完此文,我更感觉到“不拘一格”格调更高。它不仅要求老师突出个性,而且要时刻进行研究。学生是鲜活的,教学环境也不尽相同。每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都具有不可复制性。我们不能简单拿来、坐享其成。而是要不断学习借鉴,物为我用,又不失自己的个性!

 

其三:不拘一格,难企

——读《不拘一格教语文》之“和谐旋律光与影——我这样上电影课”之后


曾记得我和几个年轻同事发生的争执:我认为不论学生年龄多大、学识深浅,只要老师恰当引领,看似艰深的东西,终会有几个学生能够明白的。当我们不太执着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而更关心他们的语文能力与日常生活时(即“把学生的成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或许同学们的语文成绩反倒提高了。

为了让她们相信我说的话是有道理的,我还拿史金霞老师的语文课作最好的佐证。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她们的回答更干脆——全国有几个“史金霞”啊!

……

我无言。我深知自己永远不会成为“史金霞”一样的老师。但是,能在她的“教诲”中摸索前行就已经足够了!于是,我依旧沉迷于她的《不拘一格教语文》里。

今天,我读完了第五单元“和谐旋律光与影——我这样上电影课”,感觉史老师“不拘一格”的“格”更让普通人难以企及!

首先,我们难以企及的是她的见闻广博。她居然知道那么多优秀电影的来龙去脉。更令人叹服的是她对音乐也颇多研究。在教授《肖邦故园》时,她居然一口气举了《高山流水》、《琵琶行》、《春江花月夜》、《听蜀僧弹琴》(李白)、《听颖师弹琴》(韩愈)、《李凭箜篌引》(李贺)和《十面埋伏》等乐曲和诗文。

或许有人会以为史老师也在“逞意使才”。其实,她就是想告诉同学们“如果你听到一段音乐,能不能用一段文字把音乐的意境、你的感受写出来呢?”更更想告诉学生的是:我们老祖宗是非常重视音乐教育的。然而,当下的音乐课却成了一种摆设。更为可悲的是,课上学生学唱的那几首歌曲也受到了限制。

于是,她又在京剧样板戏《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背景音乐下,让同学们一起阅读了扁舟子的一篇博文——对京剧样板戏进入音乐教材的质疑。

史老师的课进行到这里,估计会引发我身边许多老师的质疑:这是语文课上要讲的内容吗?你一个语文老师是不是管得也忒宽了点?

然而,我却在深感佩服的同时,觉得这是我对史老师之“格”难以企及的第二个方面——她时刻关注现实,她的课发人深思!其实,就这一点,它是贯穿《不拘一格教语文》整本书的始终的。先前对刘白羽的发难、本书结尾对歌曲《奥林匹克风》歌词的质疑等等。

有时,我不免要质问那些整天沉湎于课本的同行们,是你们不习惯关注现实,还是根本没有这个远见卓识?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能像史老师一样不人云亦云,甚至提出自己独到见解,则是我一个普通人所难以企及的。

第三个令人难以企及的“格”就是史老师对语文课上应该教什么的独特认识。还是在教授《肖邦故园》一文时,当同学们对本文的思想内容把握如此精准时,史老师却并不感到满足,而是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一看只能看到这些表面上能看到的东西(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者注),那些内在的真正能陶冶性情的美的东西(即关于音乐描写等深层次的东西。写作者注),我们却没有感受到呢?”

问得好啊!当我读到这里时,几乎是拍案叫绝。因为我为史老师的远见卓识而叹服!她居然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一个一看就能看到的表面上的东西,不必师生在课堂上花大功夫去劳心费神。然而,反观我们的课堂,又有几个语文老师不是把解读文本的主题思想当作教学的重中之重来处理的!有时,有部分看似对课堂的改革者,也仅仅是多了点蜻蜓点水式的语言赏析,根本没有去以教材为范拓展更多相关的知识。像史老师一样,在课后播放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这个与《肖邦故园》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的人估计更是寥寥吧?

最后,让我感觉史老师之“格”难以企及的是她对教育的深刻认识。

她认为“就教育而言,不管他是音乐老师还是美术老师,抑或是数学、文学、历史老师……只要是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教书育人的本质是相同的……而他们在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本性、完善自己的心灵、热爱自己的生活、健全自己的人格等方面,都是惊人的一致。”

她还引用马克斯范梅南的名言——“教育,对成长迷恋的事业”,来更进一步阐明教育的真正意义:“不要误以为,教育,只是教师帮助学生成长,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也在进行着自我教育。教育着也被教育着。”

读到此处,我忽然想到了前几天和一位同事聊天的内容。她说现在的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是因为他们将来升学、就业渺茫所致。听了她的话,我很是惊讶:我们上学时连升学、就业的概念都没有,为什么我们中有部分人对学习也是乐此不疲呢?说心理话,在八九十年代塞北农村,很少有家长是为了孩子将来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而把他们送到书房的。

记得我上学时,母亲是这样说的:快把她塞到书房(指学校)吧,省得在外面疯扑(即无所事事,还让家长担心)。后来大一点,母亲又对我们说:多认几个字吧,省得像妈一样“睁眼瞎”,进了城连厕所饭店也分不清。直到我考上学,参加工作了,我妈还不住地唠叨:可真没想到你会吃公家粮,妈只是怕你在家干活受罪才把你塞到书房的……

多么朴素的教育思想啊!但是,却收获了“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惊喜。

那么,我的学习动力究竟是什么呢?仔细回想,那还得归功于教我的每一位老师。因为当时条件所限,我的老师们没几个是专业人士。他们在课堂上只能倾其所“知”。于是,形成了一种无限开放的课堂——讲到哪里算哪里。实在不会了,老师就很坦诚地告诉我们:好好学,升上高一级学校,那里的老师自然会告诉你们的。我只能教给你们这些了。

然而,等到真正升入高一级学校时,却发现那里的老师依旧有不会教的地方。于是,他们就告诉我:多读读书,它会告诉你的。

真的,直到现在,我依旧有读书学习的习惯。因为,书中虽没有“黄金屋”、“颜如玉”,但它却能帮我解答好多疑问,更为重要的是,在阅读中我获得了很大的精神享受。

似乎把话题扯远了。但是,细细想想,学生的厌学,当然与当前的大环境不无关系,但我们做教师的也难辞其咎啊!说得小点,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与内容有问题;说得大点,那就是我们没把转变世人观念、力求通过教育学生而改变社会现状作为自己干教育的理想和使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