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的陪审团——太湖游艇事故讨论课

(2012-04-23 07:53:06)
标签:

历史

太湖

语文

教育

分类: 教语文,说语文:说是为了生活

其实,安排这个小片段,目的不在于讨论这个事件,也不是检查周末作业,是在教给孩子们如何面对信息。他们谈论这个事件的过程本身,在课堂上,是作为一个案例的。

首先,自己要有这个信息的搜集整理辨别的能力。……这十几分钟的交流讨论,就是在教给学生这种意识和能力——祛蔽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于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关注社会新闻,关注现实,其意义非同寻常……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历史的陪审团。

历史的陪审团

——太湖游艇事故讨论课

 

教师:史金霞

时间:201249日星期一

班级:高二(2)班

 

课堂背景交代:

清明当日,太湖发生了游艇事故,45日是周四,上班,周五又放假,我布置了一个周末作业,让学生去了解一下太湖事故的情况,各种报道、视频等等,思考一下,愿意的话,评论一下。写评论不是必须的,了解事件是必须的。

49(周一)开学后,一节课先检查了学过的四首诗的默写,留了二十分钟针对这个事件交流一下。五六分钟自由交流,互相通报一下所所了解到的信息,谈谈看法。剩下的时间(大概15分钟),单独发言。

接下来,是否还会在课堂上针对此事进行讨论,还要看事态的发展,因为这个事情还没有解决。尤其是发生在身边的,我们会随发展过程关注的。

而学生还是比较关注的,因为在身边的吧,课后,有个孩子(周嘉栋)主动给了我一个本子,他写了一篇随笔,谈这个事情。其实不是谈这个事情,他随笔里谈了很多。

信息:采集·汇总·呈现

 

【学生自由讨论5分钟】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了解到的信息,——不管是你听别人讲的,比如我们有的同学的亲朋好友可能当时在现场,【笑声】甚至我们有的同学当时也去那边玩了,还有你在网上看到视频了或是文字报导了等等。然后对这一事件本身你有哪些想法,想到了哪些问题。当然最好结合你自己的经历,我们一般情况下节假日都会出去玩,参加各种的活动,好,来讲一下。——顾若阳

顾若阳:我觉得船老大酒后开船是不对。

  师:你首先要讲这个事情,你要先说……

顾若阳:好像我听他们说开游艇的船老大他晚上喝了酒之后,载着学生从两艘船中间穿过去,两艘船用绳子绑在一起的时候撞上去,然后死了四个学生,我觉得要遵守法律法规,喝了酒之后不能开车。

  师:驾船的人是酒驾,是吧?你是听说他是酒驾,对吧,你说他晚上喝了酒,当时事件发生是什么时候呀?

顾若阳:中午。

  师:这个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顾朝阳:听的。

  师:听的,好,请坐。——陆孝康!

陆孝康:我是从电视和网上看到的信息。

  师:电视上看的是视频?

陆孝康:网上是详细的调查。

  师:网上的调查——是哪的调查呢?

陆孝康:是搜狐新闻上的。

  师:新闻上的调查,是有记者采访的,对吧。

陆孝康:对,就是说大学生组团旅游,然后他们上快艇的时候他们说要不要穿救生衣,船老大说救生衣不用穿,没关系。

  师:你看的这个报导是大学生主动要求要穿救生衣,问要不要穿救生衣,驾船的人说不用穿,是吧?

陆孝康:他们就没穿。接下来像顾若阳说的,他们那个司机……

  师:司机也是酒驾?

陆孝康:对,酒驾,然后撞上去,顶被掀掉,然后有两个人落水失踪了,还有两个人当场死亡。后来那个司机回来以后,近日有视频说,他们发现一个人失踪了……

  师:上了岸发现自己人不够了,差一个。

陆孝康:他们发现有一个人(失踪),就要求那个船老大,说我们可能有人落水了,能不能去搜救。那个船老大拒绝,说是肯定没有,然后接下来之后这件事情被曝光了。还有第二条说是本来这个事故,……快艇行船的时候应该有一个部门……

  师:应该有一个部门,比如说我们去游泳的话,也得有人看着,哪些地方有的人……,比如说打捞那种人,是吧?就是说旁边该有一个海事人员,在旁边观察,及时提醒湖面上的情况。

陆孝康:对,说是那个部门的人那天中午正好去三山岛吃饭了。【生笑】

  师:哦,他去吃饭了。所以,当时旁边就没有观察的海事人员。

陆孝康:我知道这就这么多。

  师:好,请坐!陆孝康比较完整地把这个事件说清了,明显地跟顾若阳不太一样了,顾若阳还是属于道听途说,听说了一些什么。陆孝康则比较完整,他所看到的,——他从搜狐新闻上看到的,他从电视上看到的,记者采访的,有视频有文字调查资料,相对来说都是比较确实的一些信息。

  绮:补充一下,我在另外一个网站上看到的。

  师:是什么网站方便讲吗?

  绮:我不记得,是一个报导的网站,他上面也是有记者采访的,他上面有一个描述跟陆孝康的有一点不一样;他说到大学生和船老大,——一方面是船老大没有提醒他们要穿救生衣、一方面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要穿救生衣。

  师:就是那个报导说大学生并没有要求穿救生衣,但是开船的人也没有说让他们穿救生衣,是吧?

  绮:嗯,救生衣始终在船的一角。

  师:但是,也不是这样:游船这方面要求大学生穿救生衣,但是大学生没穿,也没有这种信息。【陆绮点头】好,还有吗?

 :没了。

思考:意识·责任·措施

  师:还有没有同学补充的,就是你了解的,——因为我们任何人看到的信息可能都是有限的,信息一定要多,而且彼此之间越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越多,这样才更加有利于我们——【生】接近真相,——原本的事情到底是什么样的。还有没有同学补充的?【片刻沉默】——信息没有补充的了,那我们可以就这个事件的不同角度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想到了哪些东西,值得我们注意的。

好,——钮楷!

  :其实我当时在现场。

  师:惊讶你当时在现场?!你看,当时有在现场有人吧,我说可能有的吧,你当时看到那个情景了吗?

  :我没看到那个情景,我当时在睡觉。笑声

  师:安静!

  前面好象堵住了……

  师:你在哪儿睡觉?

  我在车上睡觉。前面好象堵住了,好多好多警察在那边,不知道在干什么,回去上网才知道是出事了。【笑声】

  师:其实你在现场。笑声其实我们应该准确地说:钮楷在当时打了一场酱油。【笑声】回来看新闻才知道是什么事。

  是觉得里面这些人都没有安全意识。

  师:都没有安全意识?!

  对!是学生没有穿救生衣,开船的人他什么也没有提醒,管的人也没有。好象这件事情就是非常地……

  师:其实出现这种安全事故,这说明他真不是偶然的,是吧!

  就是他很随意,不当回事一样。

  师:那假如你要是去玩这个的话,你会不会意识到要穿救生衣?

  不一定。

  师:也不一定!

  对,觉得好象不用穿,很少可能发生,可能轮不到自己。

  师:嗯,可能轮不到自己。【面向大家】你们有没有玩过类似的这种项目,到一个地方去,——小湖也好,大湖也好,江和海也好,你会不会主动意识到要把救生衣穿上?【班里一片沉默,陆孝康举手】

好,陆孝康,你会的![陆微笑点头]还有吗?【无人举手】好,钮楷请坐!——白剑悦!

白剑悦:我想到的是这件事情出来之后的责任问题。首先我觉得太湖是归当地政府所有的,这个船的承包者,他实际上每年都要把营利上交给政府一部分。但是这件事情当中,政府让这个货船和快艇可以同时并道而行,或者是说他没有监管,他没有监督这个承包商,就证明实际上他也要和这个承包商同样承担责任的,承包商毕竟缴钱给政府,这意味着风险也是要共担的。

然后呢?大学生的话,虽然他没有穿救生衣……

  师:他没有主动要求穿救生衣,这意识上有问题。

白剑悦:对,但他乘船之前是付钱给这个承包商的,这就意味着这有一种关系,——我的安全你也要负责的,——我的只是失误,但你是职责的缺失。

  师:也就是说这件事情,事情已经发生了,白剑悦的意思是我们就要问责!要问责的话,就要搞清楚都有谁应该负责任。

比如我们现在看,各方面的报导,刚刚顾若阳一站起来,就说这是船老大酒驾;然后我问顾若阳你怎么知道,顾若阳说是听说的,他为什么听说呢,他是从各个方面的报导都在强调是船老大酒驾才造成了这个结果。然后呢,陆孝康和陆绮又补充的信息,他们补充的信息也是什么呢?——也是通过各方面报导出来的信息,也就是在这个信息的报导过程中间,他们刻意地强调这些东西,于是,我们把这些东西综合起来的话,给人的感觉主要是谁的责任呢?——一个是驾船的责任,一个是坐船的责任。于是呢?——政府就没有了责任了!然后承包这个游船业务的那些承包者也没有责任了。是不是呢?所以白剑悦这个分析就很好。我们到底要分析一下,这个事故谁和谁都分别有什么责任,谁应该承担这个责任。

——很好,请坐!还有没有,哪个同学讲?[学生沉吟思考,教师接着说]

所以大家要注意,我们看到的很多信息,都是别人传递给你的信息;别人传递给你信息,是不是这个信息摆在你面前,你就说:“哦!听他的话很有道理!很有道理!”为什么我要强调你要多方面地占有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是不同的信息都摆在你面前你就能看到真相了呢?还需要什么呢?——[学生:思考]对!还需要去思考、去分析。因为有时候,事实上你在现场你就能看到真相吗?你可能在睡觉,你可能被堵在外围,是吧?你根本就没有机会到里面去。

我们还记得前年,上海胶州路上的大火,我们原来三班的同学应该还有印象,当时我们讨论这件事时,杨睿逸说他当时正好也在现场,所谓的在现场,实际就是他在上海看到这个事情了,看到这个地方着火了。实际上,就你在现场也未必能看到这个真实的情况怎么样,因为有时都不被允许看到那些东西。

好,还有哪些同学有想法的。想到的一些东西?——张子恒!

张子恒:我觉得这是一场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故。

  师: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故?

张子恒:他却发生了,这是为什么?【笑声】

  师:你的思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故却发生了,就是要问这个事故是为什么发生的。

张子恒:我是觉得这个事故有很多很多办法可以防止它发生,比如说“如果”——我这里说“如果”——如果大学生——大学生应该是有安全意识的、有法制意识的——如果上船之前坚决要求穿救生衣;如果当时船老大有责任意识,可以坚持让他们穿救生衣的话……

  师:如果双方都有这个意识,救生衣穿在身上的话,可能!——当然并不是说救生衣穿在身上了你就能幸免遇难,因为我们知道落水实际是两个人,另外两个人实际上并不是落水身亡的,他是在事故当场——因为他是那根绳子,快艇开得很快,这个绳子切割,当场殒命。实际上就是他穿了救生衣,仍然也是不能幸免的。

张子恒:我在想如果船老大当时没有喝醉酒的话,他也不会开错道。

  师:其实这个事情我们没有办法完全还原事故的经过,刚才同学们在讨论的时候,【示意张子恒,好,请坐!】谁也没有提到这个船的问题,就是他们撞到的这个船,撞到的这个船它是什么呢?它是前面的一艘船拖着后面的一艘船,就是拖船,拖船用什么呢?用绳子拖着。用绳子拖着其实从远的地方看,你是看不到这个绳子,就是以为这是两艘船,然后这个艇就是从两艘船之间穿过,明白了吗?他就是目测这两艘船有什么距离,他觉得自己是可以开得过去的。但是他不知道那上面有什么呢?——有绳子!那么你想想拖着货物的这船有没有问题呢?我们说一般你在这个地方经过,这个地方你也知道这是有很多游人在这里游玩的地方,你这个拖船的绳子上应该怎么样?——这是一个常识,就算你经过的这个地方人烟稀少,你的绳子上也应该放上标志。其实这个标志很简单,挂些彩旗就可以了。包括我们夜间航行的船、夜间行驶的车都要有发光的标志,你才能提醒人家这是在行驶。所以这个,我们很多人都在忽视,这个拖船它也是有责任的。因为你用绳子拖着这个船行驶,就应该考虑到远行的船只会看不到你这个绳子,可能会发生意外,对不对?

所以说我们的安全意识是很多问题的问题,——很多单位很多方面的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那船老大为什么一开始第一反应是没有人落水?实际上当时出现那种情况,你想你那个艇盖子给掀掉了,上面人仰马翻的,首先你第一个反应应该是可能有人落水,对不对?可是上了岸那些人告诉他我们少了一个人,他还坚持说没有人落水,实际上这就跟药家鑫那个反应是一样的,就想干什么呀?——推卸责任!我不知道有人落水,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他很清醒,他的清醒就是第一个怎么推卸掉自己的责任。

包括我们现在各各地方给出来的这些报导格外强调的这些东西:大学生不穿救生衣;有的报导就是大学生不肯穿救生衣;有的报导是有人没有提醒大学生穿;有的报导是大学生要求穿了他没有给他穿——众说纷纭!但是,不管怎么样,强调这些,淡化另一些;强调另一些,谈化另一些,都是有一个目的在里面。

好!下课!

教后记:

我是把本来应该45分钟的内容,压缩在了20分钟里,见缝插针讨论一下,属于“加塞儿”讨论。

如果专门上这么一节讨论课,肯定会有另一个样子。至少会内容更丰富节奏更从容对话更充分。比如,最后关于信息导向的问题,时间充足的话,应该由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得出,而不是我一言以蔽之。在实际的教学中,就不行了,不然问题都没展开呢,就该下课了。因为课时(因为之前的小高考减少课时,课时本身很紧张,而且我还有固定的每月一部电影课,也要占用课时,课时分配比较紧张)和课程内容(现在正进行《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材的教学)的限制,我也不能下节课还讨论这个问题。

实际教学,总是有各种局限的,理想的课堂,必须在局限中追求,而且,一个人的课堂,要在不断地连续性中,得到弥补再生。

其实,安排这个小片段,目的不在于讨论这个事件,也不是检查周末作业,是在教给孩子们如何面对信息。他们谈论这个事件的过程本身,在课堂上,是作为一个案例的。

首先,自己要有这个信息的搜集整理辨别的能力。而最重要的是,即使你搜集了整理了信息也是被人家导向了的,你要能够透过这些已经被人导向了的东西。这十几分钟的交流讨论,就是在教给学生这种意识和能力——祛蔽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于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表面上,我安排这个周末作业和这个小讨论,虽有目标,但仍随意。而实际上,这种形式的穿插并不是心血来潮偶一为之,而是一种习惯,在日常行进教学中,关注社会生活,随时插入对时事的分析讨论。这种穿插,有时是教师引入,有时是学生提出,形式各有不同,但是一种常态。这个片段,呈现出来的是其中一种。

关注社会新闻,关注现实,其意义非同寻常,“因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所有事件,都关乎着我们活着的背景和我们的未来”。而所有新闻事件,“在发生之后自然成为历史,我们的此刻在下一刻就进入历史。历史的真实绝不是锁定在书本上,而是存活在具体的每个个人的鲜活记忆中。”(王小妮《上课记》P173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历史的陪审团。

2012-4-10 14:02

 

(此实录删节版,发于《读写月报 新教育》2012年第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