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陪审团——太湖游艇事故讨论课
(2012-04-23 07:53:06)
标签:
历史太湖语文教育 |
分类: 教语文,说语文:说是为了生活 |
其实,安排这个小片段,目的不在于讨论这个事件,也不是检查周末作业,是在教给孩子们如何面对信息。他们谈论这个事件的过程本身,在课堂上,是作为一个案例的。
首先,自己要有这个信息的搜集整理辨别的能力。……这十几分钟的交流讨论,就是在教给学生这种意识和能力——祛蔽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于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关注社会新闻,关注现实,其意义非同寻常……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历史的陪审团。
历史的陪审团
——太湖游艇事故讨论课
教师:史金霞
时间:2012年4月9日星期一
班级:高二(2)班
课堂背景交代:
清明当日,太湖发生了游艇事故,4月5日是周四,上班,周五又放假,我布置了一个周末作业,让学生去了解一下太湖事故的情况,各种报道、视频等等,思考一下,愿意的话,评论一下。写评论不是必须的,了解事件是必须的。
4月9日(周一)开学后,一节课先检查了学过的四首诗的默写,留了二十分钟针对这个事件交流一下。五六分钟自由交流,互相通报一下所所了解到的信息,谈谈看法。剩下的时间(大概15分钟),单独发言。
接下来,是否还会在课堂上针对此事进行讨论,还要看事态的发展,因为这个事情还没有解决。尤其是发生在身边的,我们会随发展过程关注的。
而学生还是比较关注的,因为在身边的吧,课后,有个孩子(周嘉栋)主动给了我一个本子,他写了一篇随笔,谈这个事情。其实不是谈这个事情,他随笔里谈了很多。
信息:采集·汇总·呈现
【学生自由讨论5分钟】
教
顾若阳:我觉得船老大酒后开船是不对。
教
顾若阳:好像我听他们说开游艇的船老大他晚上喝了酒之后,载着学生从两艘船中间穿过去,两艘船用绳子绑在一起的时候撞上去,然后死了四个学生,我觉得要遵守法律法规,喝了酒之后不能开车。
教
顾若阳:中午。
教
顾朝阳:听的。
教
陆孝康:我是从电视和网上看到的信息。
教
陆孝康:网上是详细的调查。
教
陆孝康:是搜狐新闻上的。
教
陆孝康:对,就是说大学生组团旅游,然后他们上快艇的时候他们说要不要穿救生衣,船老大说救生衣不用穿,没关系。
教
陆孝康:他们就没穿。接下来像顾若阳说的,他们那个司机……
教
陆孝康:对,酒驾,然后撞上去,顶被掀掉,然后有两个人落水失踪了,还有两个人当场死亡。后来那个司机回来以后,近日有视频说,他们发现一个人失踪了……
教
陆孝康:他们发现有一个人(失踪),就要求那个船老大,说我们可能有人落水了,能不能去搜救。那个船老大拒绝,说是肯定没有,然后接下来之后这件事情被曝光了。还有第二条说是本来这个事故,……快艇行船的时候应该有一个部门……
教
陆孝康:对,说是那个部门的人那天中午正好去三山岛吃饭了。【生笑】
教
陆孝康:我知道这就这么多。
教
陆
教
陆
教
陆
教
陆
思考:意识·责任·措施
教
好,——钮楷!
钮
教
钮
教
钮
教
钮
教
钮
教
钮
教
钮
教
钮
教
钮
教
好,陆孝康,你会的![陆微笑点头]还有吗?【无人举手】好,钮楷请坐!——白剑悦!
白剑悦:我想到的是这件事情出来之后的责任问题。首先我觉得太湖是归当地政府所有的,这个船的承包者,他实际上每年都要把营利上交给政府一部分。但是这件事情当中,政府让这个货船和快艇可以同时并道而行,或者是说他没有监管,他没有监督这个承包商,就证明实际上他也要和这个承包商同样承担责任的,承包商毕竟缴钱给政府,这意味着风险也是要共担的。
然后呢?大学生的话,虽然他没有穿救生衣……
教
白剑悦:对,但他乘船之前是付钱给这个承包商的,这就意味着这有一种关系,——我的安全你也要负责的,——我的只是失误,但你是职责的缺失。
教
比如我们现在看,各方面的报导,刚刚顾若阳一站起来,就说这是船老大酒驾;然后我问顾若阳你怎么知道,顾若阳说是听说的,他为什么听说呢,他是从各个方面的报导都在强调是船老大酒驾才造成了这个结果。然后呢,陆孝康和陆绮又补充的信息,他们补充的信息也是什么呢?——也是通过各方面报导出来的信息,也就是在这个信息的报导过程中间,他们刻意地强调这些东西,于是,我们把这些东西综合起来的话,给人的感觉主要是谁的责任呢?——一个是驾船的责任,一个是坐船的责任。于是呢?——政府就没有了责任了!然后承包这个游船业务的那些承包者也没有责任了。是不是呢?所以白剑悦这个分析就很好。我们到底要分析一下,这个事故谁和谁都分别有什么责任,谁应该承担这个责任。
——很好,请坐!还有没有,哪个同学讲?[学生沉吟思考,教师接着说]
所以大家要注意,我们看到的很多信息,都是别人传递给你的信息;别人传递给你信息,是不是这个信息摆在你面前,你就说:“哦!听他的话很有道理!很有道理!”为什么我要强调你要多方面地占有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是不同的信息都摆在你面前你就能看到真相了呢?还需要什么呢?——[学生:思考]对!还需要去思考、去分析。因为有时候,事实上你在现场你就能看到真相吗?你可能在睡觉,你可能被堵在外围,是吧?你根本就没有机会到里面去。
我们还记得前年,上海胶州路上的大火,我们原来三班的同学应该还有印象,当时我们讨论这件事时,杨睿逸说他当时正好也在现场,所谓的在现场,实际就是他在上海看到这个事情了,看到这个地方着火了。实际上,就你在现场也未必能看到这个真实的情况怎么样,因为有时都不被允许看到那些东西。
好,还有哪些同学有想法的。想到的一些东西?——张子恒!
张子恒:我觉得这是一场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故。
教
张子恒:他却发生了,这是为什么?【笑声】
教
张子恒:我是觉得这个事故有很多很多办法可以防止它发生,比如说“如果”——我这里说“如果”——如果大学生——大学生应该是有安全意识的、有法制意识的——如果上船之前坚决要求穿救生衣;如果当时船老大有责任意识,可以坚持让他们穿救生衣的话……
教
张子恒:我在想如果船老大当时没有喝醉酒的话,他也不会开错道。
教
所以说我们的安全意识是很多问题的问题,——很多单位很多方面的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那船老大为什么一开始第一反应是没有人落水?实际上当时出现那种情况,你想你那个艇盖子给掀掉了,上面人仰马翻的,首先你第一个反应应该是可能有人落水,对不对?可是上了岸那些人告诉他我们少了一个人,他还坚持说没有人落水,实际上这就跟药家鑫那个反应是一样的,就想干什么呀?——推卸责任!我不知道有人落水,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他很清醒,他的清醒就是第一个怎么推卸掉自己的责任。
包括我们现在各各地方给出来的这些报导格外强调的这些东西:大学生不穿救生衣;有的报导就是大学生不肯穿救生衣;有的报导是有人没有提醒大学生穿;有的报导是大学生要求穿了他没有给他穿——众说纷纭!但是,不管怎么样,强调这些,淡化另一些;强调另一些,谈化另一些,都是有一个目的在里面。
好!下课!
教后记:
我是把本来应该45分钟的内容,压缩在了20分钟里,见缝插针讨论一下,属于“加塞儿”讨论。
如果专门上这么一节讨论课,肯定会有另一个样子。至少会内容更丰富节奏更从容对话更充分。比如,最后关于信息导向的问题,时间充足的话,应该由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得出,而不是我一言以蔽之。在实际的教学中,就不行了,不然问题都没展开呢,就该下课了。因为课时(因为之前的小高考减少课时,课时本身很紧张,而且我还有固定的每月一部电影课,也要占用课时,课时分配比较紧张)和课程内容(现在正进行《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材的教学)的限制,我也不能下节课还讨论这个问题。
实际教学,总是有各种局限的,理想的课堂,必须在局限中追求,而且,一个人的课堂,要在不断地连续性中,得到弥补再生。
其实,安排这个小片段,目的不在于讨论这个事件,也不是检查周末作业,是在教给孩子们如何面对信息。他们谈论这个事件的过程本身,在课堂上,是作为一个案例的。
首先,自己要有这个信息的搜集整理辨别的能力。而最重要的是,即使你搜集了整理了信息也是被人家导向了的,你要能够透过这些已经被人导向了的东西。这十几分钟的交流讨论,就是在教给学生这种意识和能力——祛蔽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于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表面上,我安排这个周末作业和这个小讨论,虽有目标,但仍随意。而实际上,这种形式的穿插并不是心血来潮偶一为之,而是一种习惯,在日常行进教学中,关注社会生活,随时插入对时事的分析讨论。这种穿插,有时是教师引入,有时是学生提出,形式各有不同,但是一种常态。这个片段,呈现出来的是其中一种。
关注社会新闻,关注现实,其意义非同寻常,“因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所有事件,都关乎着我们活着的背景和我们的未来”。而所有新闻事件,“在发生之后自然成为历史,我们的此刻在下一刻就进入历史。历史的真实绝不是锁定在书本上,而是存活在具体的每个个人的鲜活记忆中。”(王小妮《上课记》P173)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历史的陪审团。
2012-4-10 14:02
(此实录删节版,发于《读写月报 新教育》2012年第4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