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晨:给霞姐
(2012-03-19 20:57:35)
标签:
黄晨霞姐教育 |
分类: 知我者,自有在:孤儿院里春秋 |
黄晨:给霞姐
我始终觉得,老师就是老师。传到授业解惑也。现在我写下这个题目,我的观点是有一些改变了。
2004年9月
这一年,我15岁,初次离家,来到县城读高中。那时,我还不知道在未知的前方,有什么在等我。幸运的是,我结识了她——史金霞老师。她热情似火,给人激情;她静默邻家少女,款款走来。
初见时的惊艳,伴随我走过了四十多个日日夜夜。直到文理分班,那个早晨,还是语文自习。到了晚上,忐忑的坐在新班级的座位上,不停地向窗外张望,想知道是谁即将成为我新的语文老师。最终,铃声响起,答案揭晓:一位男老师。好吧,我死心了。
2004年10月——12月
分班后第一次与史老师相遇,是在办公室的楼道里。我叫了一声“史老师”,她愣了一下。随即微笑。这是我和史老师近乎两年的接触之始。
分班后,我依旧保持着写随笔的习惯。每次写完,都会交到老师那里,等后批改。往往是两三天,便可以再去拿了。去她办公室的时候,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份课外阅读的资料,一个小零食亦或是她的小女儿筱寒天真的微笑。我喜欢去她那儿。尽管我在四楼,她的办公室在一楼。我记得她说的话:有什么事就来找我。
2005年3月
这是上高中以来除了学习,最难忘的日子吧。由于学校要举办市运动会,早在上个学期“选”出来参加团体操的同学每天都要“放下”手中的试题,去操场上“挥舞”一阵。我也不例外。我记得那时的随笔中充满了对此事的抱怨和不满。她只说让我用心对待,这是做任何事都要有的心态。在这期间,正好赶上我的生日,她说会送我一份生日礼物。我那时期待的心情无法言说。是筱寒的一幅画,很漂亮。对于我来说,这份礼物弥足珍贵。
2005年9月
这一年我高二。换了一个随笔本。原因是上一个找不到了。那时我很着急的去找她,她说帮我找找,也让我问问同学。在我问了许多人都没有结果的时候,她让别班的同学帮我捎过来了。当我看到那个粉色封皮的本子静静的躺在桌子上的时候,我的心终于平静了。原来,因为在放暑假前我没有去她那儿拿,她怕万一暖气跑水什么的,就把那些珍贵的东西放进了柜子里。其中就有我的随笔本。
2005年12月
岁末,有人永远离开了我们。那时,远离父母的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找她。在她那里,我感受到了温暖,足以将寒意驱走。那时的我,早已把她当成了朋友,甚或家人。
2006年3月——7月
高二下学期,暴风雨前的狂欢。这段时间我对她的倾诉多是学习的苦恼和生活的无奈。她说“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过好每一天”。我不知道那时的她正在经历着什么,更不知道一年后,她竟辗转到了江苏。
那个时候,期末考试是很难熬的。我们竟要在高一考试的时候一动不动的上自习!唉,我在复习之余还惦记着我的随笔呀…终于,我在第二天“解禁”之后冲到了她的办公室。她的一席话,令我记忆犹新:昨天我和筱寒在这等你,看你没来,今天又来等,终于等到你了,呵呵。考好点儿啊!当时,我很惭愧。顺便说一句,那次真的考得很好。
2007年,高三。开学典礼后,我和史老师便失去了联系。
这些生活片段出自我的记忆,那段美好的回忆。
2011年12月18日。考研复习之余,我用手机上网,得到了一个令我十分激动的消息:史老师要出书啦!当晚,我就给老师发了一条短信祝贺。许久没有和老师联系的我突然又冒了出来。只不过,老师猜到是我了。老师说,她读了我们那么久,也该我们读读她了。想想,老师给了我们实在太多。
《不拘一格教语文》。初见这个书名,我并没有太大吃惊。只是充满了好奇。在书中,老师是从阅读、写作、实践活动、诗歌、电影这五个方面来表现她的“不拘一格”的。通读全书,我的最大感慨就是:这需要老师拥有多么大的知识储备!老师是怎样备课的?作为中文专业师范生的我,若是以后走上教师这个岗位,能否做得像老师这样好?也许,达到老师的十分之一都很难吧?任重道远!
不得不说,这是一份迟到的读后感。也许连读后感都算不上。几段回忆再加上一点小感慨,仅此而已。但我想说的是,史老师给我的,是其他任何人不能复制的。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
这是我第一次叫霞姐。我想以后就这么一直叫下去。
黄晨
2012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