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苏州史金霞
苏州史金霞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82
  • 关注人气:1,5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广播电视报——史金霞:课堂的结束,才是思考的开始

(2012-02-20 10:38:37)
标签:

史金霞

苏州广播电视报

课堂

教育

分类: 教语文,说语文:说是为了生活
史金霞:课堂的结束,才是思考的开始
苏州广播电视报 szgdb.2500sz.com (2012-2-18 12:33)
http://szgdb.2500sz.com/pic/nybj01.jpg

http://szgdb.2500sz.com/news/gdb/2012/2/18/12-33-42-1407-1.jpg
 


文/本报记者杨星华 摄影/葛雷

    语文课究竟该学什么?又该怎么学?这恐怕是很多学生和家长困惑的,特别是在高考的硬杠杠下的语文,究竟还能找到哪些乐趣呢?苏州市星海实验中学高中语文老师史金霞,对于语文课,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她的新书《不拘一格教语文》中,史老师从阅读、写作等方面给讲述语文课的乐趣,给很多看过此书的家长,带来了很多启迪,我们走进史老师的一堂普通的语文课,看她究竟怎样用不拘一格的方法,让学生们爱上语文、阅读和写作。

语文课,是一种愉悦的智力活动从老舍的春节到要不要看春晚

    这是高二(2)班周二上午的第一节课,上的是现代散文选读,这天的课文是老舍的《北京的春节》。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没有华丽的文字,只有老舍先生对老北京旧时春节生活的娓娓道来。

    在上课前,史老师在课堂上做了个调查,班级里没有一个同学在上课前看过这篇文章,于是,史老师给了同学8分钟,仔细阅读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说了什么——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读完课文你想到了什么。”这是史老师给这篇课文总结的三个方向。

    史老师的课堂无疑是轻松、快乐的,与平常的语文课,老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地介绍作者生平,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不同,史老师的语文课,主动权在同学们自己手中,她只在其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在她的启发下,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从最初的老舍先生写了些什么,到自己的春节究竟是怎么过的,还要点评刚刚过去的龙年春晚,课堂上的内容虽然早已脱离了课文本身,却给了同学们,无限思考的空间。

    这堂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时间转眼就过去了,到最后,史老师才把老舍后半生的生平做了一个简单介绍,而整个课堂,在香港著名诗人黄灿然的《哀歌之五》中结束了。

    这只是史老师的语文课中最平常的一课,这位笑起来有两个深深酒窝的女老师,还曾经在上《西厢记》时,把黄梅戏演到了课堂上,还会在课堂上哼唱邓丽君的《路边的野花不要采》,阿牛的《桃花朵朵开》以及刘若英的《分开旅行》。

    在史老师看来,语文课,不是一个简单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不是机械的古文诵读,而是一种愉悦的智力活动。

    来看一段学生对她的评价,2010届的学生陈恺如是说,“很少有老师教育我们怎样对待生活、感情,怎样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从而锻炼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虽然这样的老师很少,但是,一辈子遇上这样一个老师也是幸福的。”

阅读:是一种生活体验不要小看了孩子的创造力

    在每节语文课结束的时候,史老师有个习惯,就是推荐给学生不同的书籍,有诗歌、有散文、有小说,有康德、马尔克斯、梭罗,最近她推荐学生们看的是韩松落的《为了报仇看电影》。

    在这位平日里博览群书的老师看来,阅读,才是启迪思考的关键,看得越多,接受信息量就越多,自然会从中去粗取精,通过思考来辨别真伪。史老师的观点是,课堂的结束,才是思考的开始。“老师和家长们常常小看孩子,觉得他们没有思考的能力,而‘简单粗暴’地把自己的经验答案直接灌输给孩子,事实上,学生本身就有着强烈的质疑、批判和创造力,只有把他们的这些能力激发出来,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培养。”

    对于阅读,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一本书,在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的思考和理解,但如果是三十岁的时候,第一次拿起一本书,却可能永远也体会不到十多岁时候那种有创造力的心得了。所以,在年少有限的时间里,多读书。也许考试没有简单直接的运用到,但是,这些潜移默化的观点,却早已经和你的思想,融会贯通了。

    在课堂上,史老师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就是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培养学生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才是语文学习的培养的根本,用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的说法来说“教育不是为将来的某一种生活作准备”,因此,高中语文的学习,也不是为了高考而学,语文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体验。

写作无技巧强调“在场感”,真情实感打动人

    关于作文,考试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如何能够提高的问题?

    史老师却说,作文无技巧。

    写作所涉及的无非是“写什么”“怎么写”两大问题,其中,“写什么”是根本,“怎么写”则是枝叶。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家长和老师重视的都是“怎么写”的问题,什么记叙文怎么写,议论文怎么写,散文怎么写,怎样开头,怎样结尾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有人专门研究怎样写应试作文,把技巧当作写作的全部。

    在史老师看来,写作的目的,无非就是自我的表达和与他人的交流,因此,“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最能打动人。

    对于一篇好的作文来说,没有简单的套路可以模仿,没有固定语言可以参照,重要的是同学们的一种表达欲望。史老师的语文课,最喜欢给同学们布置的作业就是写随笔,可以是对一件小事自己的看法,可以是自己经历的一个故事,可以是一首诗歌,关键是“写作是孩子自己的事”。

    不过史老师还是有一个固定要求的,就是学生们的写作必须要有“在场感”,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理解和反思生活,在写日记的时候,可以假想成是一种正在跟别人对话、交流,这样的娓娓道来,才充满了真情实感。
 
(小萍摘自苏州广播电视报)

http://szgdb.2500sz.com/news/gdb/2012/2/18/gdb-12-33-42-1407.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