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金霞:这是一盘很大的棋
(2012-02-09 08:39:46)
标签:
新课标经典书写语文教育 |
分类: 深深思,好好活:所见所闻所感 |
这是一盘很大的棋
春节刚过,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甫一亮相,即引起广泛关注。质疑、批评、忧虑、赞许、期待……各届人士,各种解读,一石激起千叠浪,又一次将语文教学推到了前台,成众矢之的。惜乎没有光芒之翼,鸡蛋与石头齐飞,溅起种种污渍,无力反弹,仍落回语文,鳞伤遍体。
身处教育之中,赖语文以求生存,又正有读初二的女儿,我读此课标,喜忧参半。
其一:关于书写。
小学1-4年级的汉字书写要求量减少,是一喜讯。
语文新课标低年级会写字数量要求减少。“旧课标”要求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认识3500个汉字,一二年级学生写字要求为800—1000字,三四年级学生会写2000个汉字。而在“新课标”中,学生认字要求维持不变,但对小学生的写字要求则大为降低。其中,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写字要求降至800字,三四年级学生写字要求降至1600个。
因为汉字本身的特点,低年级孩子的身体尚处稚嫩,书写要求过高,书写量过大,对孩子的视力、手指、颈椎的生长发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大,仅就我所了解到的情况,手指因写字而指骨变形、眼睛因读写量大时长而过早近视、颈椎因久坐而疼痛变形者,均不在少数。基于此事实,看到新课标这一变化,感到很欣慰。
或许,制订课标(不仅限于语文课标)的过程中,针对这方面的情况也曾进行过调查研究?甚至,也曾考量过在保证孩子写字阅读之外的其他方面,比如吃喝玩乐等游戏休息的必要保障?乐见其成!
毛笔字的书写被正式列入要求,是否恰当?
“新课标”明确,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毛笔字,是应该看作一项基本技能、一种基本素养,还是一项历史遗产、一门书法艺术?倘属前者,那么在全国范围的中小学段以课程要求铺开,是作为必修课程还是作为选修课程?师资力量又如何匹配?倘属后者,中小学又该将课标这一要求,如何对待?学校,有没有决定自己是否开设毛笔书法课的权力?学生,有没有选择自己是否研习毛笔书法的自由?
其二:关于经典。
经典背诵,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上?
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400万字以上,而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则有136篇。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初中阶段则增加了14篇。
动辄以古人为例,以前代大家为证,谈经典背诵之必须与必要,未免有失客观。首先,古人读书是为了科考,学而优则仕,与现今的义务教育是两个范畴,目的与意义都大相径庭。退而次之,仅看学习与考试的内容,比较一下古人求学时所设科目与今人的差异,再将今日语文考卷与古代相比,其不可同日而语也一目了然。
当然,适量的经典背诵,对于积淀人文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确实必不可少,只是,这个适量的标准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浩瀚历史,何以确定这些篇目为经典?这些地方,还有很多值得深思慎取之处。
经典阅读,应该如何落实?
目前,小学阶段尚未规定名著的考查,初中(包括高中)却早有名著的专项考查。经典阅读入考卷,自然也是为了弘扬文化。可是事实呢,潜心读名著者鲜见,死记硬背情节概括人物分析者滚滚。为什么?当一个看似合情合理的想法却无法落实的时候,还是要分析一下现实,中学有多少课程?中考语文试卷是什么结构?名著的考查题是什么形式?
此外,新课标附录2中所列课外读物的建议,范围狭窄,选材陈旧,颇令人失望。教师群体不喜读书,读好书少,已是共识,课程标准开列书目,仍不致力于拓展眼界,养气养眼,草草几篇,敷衍了事,怎能洞开新气象?
一直以来,教育最为世人诟病,话题层出不穷。语文一科尤其如此,远的不说,去年,继麻辣语文教师蔡朝阳和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阳等人著《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喊出“救救孩子”之后;作家叶开,又以父亲的名义,《对抗语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本人亦参与其中,提出《不拘一格教语文》,试图为教育正名为语文松绑。
为什么关注教育,因为教育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成长,为什么关注语文,因为语文可以生成人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是编写语文教材、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这是一盘很大的棋,一子落下,满盘局变,各种关注,都是基于热望,语文届中人,恒应感动,思考,吸纳,改变,以求不断完善。
2012-2-8-15:40
(此文乃应《新京报》之约所写,报纸版面在此:http://www.bjnews.com.cn/opinion/2012/02/09/181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