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金霞:教育:追寻人的幸福
(2012-01-05 09:17:52)
标签:
教师博览教育幸福 |
分类: 深深思,好好活:所见所闻所感 |
2012.2.《教师博览》卷首
教育:追寻人的幸福
史金霞
作为智慧工作之一种,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一路追寻,从而彼此发现自己幸福的美好旅途。
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应该懂得这个常识:
教育,并不是要让孩子将来如何成功,如何优秀,如何出人头地,过上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当然,并不拒绝让孩子能得到这些,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孩子的生命质量,哪怕他将来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只要他的生命质量是高的,那他也会幸福。生命质量取决于什么?就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精神世界。一个拥有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人,必然能够活出一个自己,而不会照着别人的样子或者按照别人的要求活着,不会成为一个充满奴性的人,要么被别人奴役而不自知,要么一心想着奴役别人。
可悲的是,在现实之中,忘记常识,违背人性的所谓“成功教育”、“励志教育”、“苦难教育”等等现象层出不穷。
前天,北方的一个朋友,跟我说起她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孩子这几天跟妈妈说自己颈椎疼。她告诉我,现在的小学,中午也有作业,晚上更不用说,期末考前一个月就结束了新授课,复习考试考试复习,试卷一摞又一摞。
小学尚且这样,中学其状更怖,学校教育,多是如此,而家庭教育,又如何呢?
环顾当下,虎妈狼爸式的励志报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上个月,学校开家长会,几个孩子的妈妈,竟然,跟我们这些科任老师反映:高二的孩子怎么作业这么少,每天晚上十点钟就没事了,是不是要加大作业量?现在不吃点苦,将来可怎么办?
约翰·杜威(1859—1952)批评当时美国教育“注重于专门性的和技术性的东西而漠视了美好的生活”,没有成为美好生活的审慎的创造者和培育者。他呼吁教育者不要“因养成社会效率而抹杀儿童青年的天性和当前生活”。
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个时代,太多的人心目中的“教育”,就是“漠视了美好的生活”的苦役,其目的,恰恰是为了“养成社会效率而抹杀儿童青年的天性和当前生活!”我们所行之“教育”,离真正的教育,越来越远,离生活本身,越来越远,离人本身,越来越远。
今天,批阅孩子们的读书摘评,一个名叫钮楷的孩子,在《中国青年报》关于《北大硕士毕业4年后在全国建13座乡村图书馆》的阅读讲义旁边,写下这样一段感慨:“我们的教育又教会了我们什么?教我们撞了人或直接砍死或大叫他爹是什么东西?教我们视他人生命为粪土,老弱倒地视如芥草,自己倒地又讹一把?教我们斤斤计较又不肯负责任?把‘教’拆开,一半是‘孝’,一半是‘文’,可是这两个字,我在教育中半个字也没看到。满眼望去,只有‘考’。”
诚然,把所有问题都归结给“教育”,这也是“教育”所不能承受之重。
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人师长、为人父母的我们,面对孩子这样的质问,却不能转过头去,闭上眼睛,假装看不见,假装听不见。
我们该问问自己,我们都做了什么?我们能够做什么?
“如今的教育究竟是如何,我想身为当事人的我们是深深体会到的。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一直沉醉在空虚无聊之中,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但我很幸运遇到了一个好老师也有一个好妈妈。虽然我的妈妈并不完全理解我,但她教我热爱自然(小学时我们家每星期都会去郊外爬山)教我热爱生命。当然,老师的启发是真正让我清醒成长的,虽然我其实很胆小,很没有勇气,没有胆量去和现实抗争,但我很高兴,我能发现这些,我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尽力去改正。毕竟,我还感受到我还活着,而且,努力追寻属于我的幸福。”(学生 府莉涓)
身为父母的你,能给孩子这样的美好吗?身为教师的你,能给学生这样的幸运吗?
在教育的旅途上,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能够与孩子一起,追寻属于一个人的幸福吗?
2011-12-3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