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卫星:电影里有“课”——史金霞《和谐旋律光与影--我这样教电影课》单元教学点评
(2011-11-02 14:03:11)
标签:
袁卫星电影课教育 |
分类: 教语文,说语文:说是为了生活 |
电影里有“课”
——史金霞《和谐旋律光与影--我这样教电影课》单元教学点评
袁卫星
30多年前,吕叔湘先生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人民日报》1978年3月16日)一文中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
30多年过去了,语文怎么教,语文怎么学,在经历了世纪之交的一场大讨论(甚至可以说是大批判),经历了声势浩大的新课改推动之后,似乎依旧是摆在师生面前的一道世纪难题。方法在课内,可是课内效率不高;功夫在课外,然而课外缺乏指导。如此种种,都造成了语文教育裹足不前的窘迫现状。
这其中,作为教学内容重要载体的语文教材,无论是旧编还是新编,都未能很好地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来展示教育内容,甚失师生所望。因此,语文教育呼唤与生活领域相衔接、相融合的教学素材。
这其中,叙事时代对抒情时代的取代,信息化环境、学习型社会的到来,热切地呼唤着传统语文教育的变革,然而学生语文的自主性、互动性、网络化、社会化未能及时被提上操作日程。因此,语文教育呼唤与信息化环境、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时空构建、教学构建。
这其中,语文学习由原初的学习走向教育性学习,进而由教育性学习走向自主高效学习的走向尚不十分明晰。拖泥带水、支离破碎、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堂依然存在。因此,语文教育呼唤一种生命化、创新化、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形式。
这其中,“升学率”的绳索给语文教育来了个五花大绑,“标准化”的棍棒将语文教育赶进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教师让学生练“武”,但很少让学生练“功”;学校教给学生解题答卷的“招式”,但在滋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底气”这块重视不够。因此,语文教育呼唤能够突现过程评量、个性评量的多元评量体系。
而这所有的一切,在我读完史金霞老师发来的这个《和谐旋律光与影——我这样上电影课》书稿后,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新生代教师群体中,有一股变革的力量在涌动,也许,一切正在改变。就是我们熟悉的电影里,年轻的史老师也上出了“课”——
一、电影课丰富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素材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应以课程资源而不仅仅是教材为教学内容。教材无疑是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在这里,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教材成为了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尝试创造性地活用教材,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使家庭、社会的信息流向课堂,在课程资源的形成和使用中,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这是我们可以做、也是应当做的事情。
史金霞老师从2007年开始,将电影教学与语文课堂紧密结合。“看什么?以教材为结合点,有机联系时事,构建主题单元。”“怎么看?每个月至少看一部经典故事片,一部纪录短片。”她说她“这样做,已经坚持了四年,即使是面临高考,也未中断。”这对我们的语文教育来说,虽可能还不能说是一大创举,但也算是一次极有意义的尝试。据我说知,为了应对中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上文学课的现象,法国教育部就在今年5月宣布把电影引入文学课程,甚至将学生感兴趣的性、浪漫和反叛精神引入日常课堂。法国教育部官员认为,他们选择的电影能帮助正经历青春期的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在已公布的200部经典电影中,中学生将能在老师陪同下观看法国电影《轻蔑》(Le Mepris)中的男女主角“调情”,以及《赤胆威龙》(Rio Bravo)的枪战,并以自己的角度进行解读。
二、电影课创新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构建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教师不仅要在传统的读写教学中积极捕捉、发现、利用学生的经验、感受、创意、见解、问题、困惑,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生长点;而且要让学生跳出课本,跳出课堂,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全息互通的交换,力求一切都在“生活态”中进行。这里的“生活态”有别于“生活”,它是一种“情境”,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情境”。这个“情境”,是黑格尔所说的“使本来在普遍世界情况中还未发展的东西得到真正的自我外线和表现”的“更特殊的前提”。
史金霞老师在处理第7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Crash》(一般译作《撞车》或《冲撞》)一片时,一次是配合苏教版必修四的马丁•路德•金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教学用,当时适逢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成功,影片中种族、融合、人性、生活、命运等等诸多问题和《我有一个梦想》的课文产生共振效应,相信会对学生的文本理解产生助力;另一次是配合苏教版必修三庞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用,这恰好可谓一次“文明的对话”(教学单元主题)。这种专题式、开放型的教学构建,立足于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立足于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对语文课堂是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突破,沟通了文内文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探究和创造。
三、电影课提升了语文学科的学科价值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其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里应成为超越了技术层面的语文教育所要的追寻目标。语文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史金霞老师认为,一部杰出的电影,对孩子精神心灵的成长,丝毫不亚于一本经典著作,甚至,对大部分孩子而言,一部杰出的电影,其对精神和心灵的撞击滋养作用,效果更显著,因为它更集中,更鲜明,更迅猛激烈地撞击人的心灵。因此,她用电影课让她的孩子们浸淫其间,濡染熏陶,品鉴提升,使之精神日益澄明,智性亦被唤醒。她试图通过电影课让学生思维更缜密、思想更成熟;让学生心灵更美好、人格更高尚;让学生行为更文明、生命更饱满……我想,她是做到了的。书稿中学生们一段段、一篇篇的“观后语”“观后感”就是最好的明证。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全面到来的当口,我们需要我们的学生(也就是我们的未来)挺起胸脯直起腰杆,洗礼魂点燃思想,真真正正地从封闭和禁锢的小圈子里跳将出来,去找回一些失落的人文。从这个意义上说,史老师不仅是一位教学生语文的老师,更是一位通过语文教学生做人的老师。我一向偏执地认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如果要提一些建议,那么,我想说的是,电影课离不开电影文学剧本。把电影文学剧本适当地引入电影课的范畴里来,品、读、习、悟,这样的电影课也许会更加“语文”。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