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朗读
(2010-12-28 16:32:44)
标签:
海伦·凯勒钱范祥钮楷朗读钱玉亭一个人尊重教育 |
分类: 教语文,说语文:说是为了生活 |
一个人的朗读
史金霞
今天,学习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一课时,走进文本,用20--30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请他们思考教材上“文本研习”栏目下的问题:“假如得到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打算怎么安排?她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安排?”并划出那些触动自己心灵的语句,留待读完点评。
学生展开书页,很快进入境界,各自按照各自的速度与感情,此起彼伏地读了起来。
20分钟后,陆续有人停下,开始动笔,概括总结,点评语段。
25分钟后,为数不多的人在读,声音渐次稀微,我说:“没读完的同学,接着读,读完再动笔。”读书声便又起来。教室里,有凝神思索的,有奋笔疾书的,有翻页浏览的,也有继续着自己的朗读的。
渐渐,只剩下了两个孩子还在读了,钮楷和钱范祥。
这两个孩子读书,都很有特点。
钮楷读书,犹如唱书,是那种从小学里就被选入朗诵队,经常在节日里手捧鲜花唱诗的孩子。一个月前,让他读老舍的《想北平》,拖着长腔,声调夸张,班里的孩子都笑得前仰后合,他自己也红着脸笑。我给他示范了几次,领头读起,再由他接,可是那文字一到他嘴里,无论怎么读,都无法自如,全然是“连——爷——爷——我——们——欢——迎——您——”的调调。
这一个多月,他慢慢地调整自己,终于可以不唱了,但语速仍旧缓慢悠长,时不时地会哼那么一哼。
他读的慢,也就不奇怪了。
而钱范祥读书,字正腔圆,每个字都吐得玉润珠圆,可又不是CCTV播音员播音的那种不动声色义正辞严,他能将每个字都咬得满含深情,像极了从三味书屋出来的寿镜吾。背诵《赤壁赋》的时候,他站起来,倒剪双手,目视前方,镇定自若,吐纳丹田之气,从“客喜而笑”,到“不知东方之既白”,两行字,念白念了足有三分钟。他跟钮楷不同,众人皆笑而他不笑,非但不笑,还有些莫名其妙,仿佛在纳罕:我这背的好好的,你们缘何发笑?
想到这里,我不禁暗自发笑,呵呵,按照他的速度,读到最后,再正常不过。
果然不出所料,钮楷也拿起笔开始写了,钱范祥仍然在读着,30分钟了,还好,他已经读到了海伦·凯勒的第三天。
钱范祥不紧不慢地读着,声音不高,但是整个教室里都能听见。这次,没有人爆笑,但是,很多孩子望望他,再看看我,窃笑之后,欲言又止。轻浅的笑声像微风吹过湖面,在教室里荡起一层层涟漪。冲破这涟漪的,仍是钱范祥静静的读书声。
我既没有对窃笑的孩子表示什么,也没有对看向我的孩子流露什么,嘴角隐隐含着笑意,我凝望了片刻端坐着读书的钱范祥,低头翻着手中的书,循着那节奏从容的读书声,随之体会字里行间的意味。
钱范祥的读书声,渐渐地,融入了教室的氛围中,没有人再看他,也没有人再看我,没有人再窃笑,也没有人再不安,风过无痕,水面清圆,一枝风荷举。他还在按照自己的节奏读着,每读完一段,还略作沉吟,然后,继续。他们,或者笔尖沙沙地写着,或者专注地思索着,各自品味着各自的,读书声,使教室里更加安静如水。
36分钟过去了,钱范祥终于读完最后一个字。他仿佛才从自己的世界醒来,放下书,看看左右,手指轻轻碰碰同桌钱玉亭,大概是想问她在做什么。而钱玉亭正在奋笔疾书,她在做自己的事情,一心全在点评中,任他碰了再碰,头也不抬,手也不停,也没有声响,也没有不耐烦的神色,只是一种专注。于是,钱范祥也不说话,等着。一分钟后,钱玉亭放下笔,冲他扭过头去……
我在讲台上,静悄悄看着这一幕,心中充满喜悦。
此时,还有2分钟就要下课了,我拍了拍手,孩子们抬起头。
我说:“马上下课了,我说两句话,然后就把课本收上来,我看看你们初步的理解和点评。钱范祥,你刚刚读完,肯定还没点评吧?”
他认真地点头说:“还没有!”
全班孩子此时哄堂大笑,我也笑了起来,面向大家说:“呵呵,刚才只剩下钱范祥一个人读的时候,你们是不是有人希望我去提醒他改成默读以加快速度啊?”
一些孩子频频点头。
“呵呵,钮楷,你是因为觉得只剩下你们俩在读了,就中断了自己的朗读吗?”我又转向钮楷。
“不是,我读完了。”钮楷认真地说。
“嗯,很好。呵呵,其实我知道你是读完了。”我冲钮楷笑笑,又面向大家,“你们知道我为什么不去制止或者提醒吗?呵呵,因为,我为什么要去制止和提醒呢,倘使他自己愿意读下去?我们本来约好的大家先朗读,朗读的速度有快有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习惯和特点,以大多数人的标准去要求与众不同的人,这是不合理的。是不是?”孩子们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我接着说:“何况,我想钱范祥之所以读得慢,除了跟他的朗读习惯和速度有关之外,可能他还在边读边思考,在深入地体会。呃,钱范祥,是不是呢?”
钱范祥抬头说:“太长了……”
孩子们又一次哄堂大笑,我也跟着笑了起来。王泓宇大声笑着说:“哈哈哈,老师要失望了!”我笑着说:“呵呵,我为什么失望呢?你们听他把话说完。”
钱范祥此时站了起来,接着说:“我读的慢,一个是这文章太长了,还有一个是我觉得有些语句有很深的意味,我一时不太好理解,我要一边读一边理解……”
“哦?也就是说,你是一边读一边思考的?”我问。
“是的,我要读懂,而且想体会出其中的意味来。”
“哦,怪不得你没读完一段之后,还要沉吟片刻,那也是在思考回味……”
“是累了。”他打断我,全班又一次被他雷到,笑倒一片。等笑声渐消,他又接着说:“一方面是累了,因为文章真的太长了,可是另一方面,我确实是在回味。”
“嗯,终于你还是把它读完了,有很多感触吧?呵呵,好的,你慢慢点评,我先不收你的书,点评完了你再给我看。请坐吧!”
钱范祥坐下之后,我又面向全班说,“现在你们理解我为什么不打断他了吧?呵呵,而且,我也对大家的表现感到很欣慰,你们很快就接受了这个与大家都不同的朗读者,并且能专注地去做自己的事情,这就是一种文明了,一种承认差异接受差异并且尊重差异的文明。一个人的朗读也很美的,因为没有任何人粗暴地制止他,我们都学会了欣赏和包容,这才有了我们这节阅读课的和谐圆满。呵呵,好了,下课了,收课本,我要分享一下你们的阅读成果。”
2010-11-26
(此文已经发在《读写月报 新教育》2010.12期上